日本是个自然资源贫瘠的国家,除了少量的煤和铜之外,再没有其他自然资源可言。对于发展工业而言,这显然属于严重的先天不足。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大卫·李嘉图,特别是要素禀赋论者,都认为自然要素禀赋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然而,日本却信奉德国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即一国的资本和劳动存量是在不断变化的,技术进步可以将劣势产业改造为优势产业。
今天,在全球经济中,日本制造业竞争优势一目了然。在其进出口产品结构中,该特征反映得淋漓尽致。2008年,日本进口产品一半以上属于初级产品,仅矿物燃料、食品及原材料等三项就占进口比例50%(图8-2)。相反,制造产品的出口却占据了绝对比例,仅机械类产品就占出口比例64%(图8-3)。
图8-2 日本进口产品构成(2008年)
资料来源: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资料整理制作,参见《日本的统计》2010年第199页。
图8-3 日本出口产品构成(2008年)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资料整理制作,参见《日本的统计》2010年第199页。
先进的生产理念对日本制造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在研究日本生产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生产就是“信息加载体”的概念[1],即产品就是将设计信息拷贝到物质载体中,而商品就是产品加上4P信息。[2]他指出,日本生产模式突出强调产品设计环节的重要性,而生产环节只是将设计信息不断地拷贝到原材料或半成品“载体”中,也就是说,生产环节的拷贝是否完整,也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优劣。
图8-4 日本式生产理念(基本概念图)
资料来源:藤本隆宏。生産システムの進化論―トヨタ自動車に見る組織能力と創発プロセス[M].有斐閣,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