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雇佣制的滞后性(1 / 1)

面对已经发生巨变的经营环境,终身雇佣制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998年,日本的完全失业率突破4%,出现战后经济恢复以来最糟糕的雇佣形势。而且雇佣形势仍在恶化,2001年又突破5%(见表8-2)。以“完全雇佣”为目标和宗旨的终身雇佣制受到了严峻挑战。

表8-2 日本就业状况统计表(1997—2003年)(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統計月報』,2004年5月号。

首先,该体制已不能确保雇佣稳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通过维护终身雇佣体制来确保雇佣稳定。当时,对企业而言职工就如同昂贵的机器设备,已经具备固定成本的性质。即使面对经济不景气,企业除了调整员工的工作时间或工作量之外,一般是不会解雇员工的。然而,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于长期萧条之中。若继续维持这种已经变得极其高昂的“固定成本”,势必给企业经营带来极大风险。于是,企业不再固守“维持开工率”,而是开始在“减量经营”上大做文章。终身雇佣制的稳定雇佣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次,老龄化瓦解了终身雇佣制存在的基石。年功序列制有效地控制了年轻员工的“饭量”,这种渐进增长式薪酬体系使他们得到的报酬远远低于其付出的劳动。是“未来支付”的事实承诺在维持着这种不平衡的存在。然而,近年来日本人口结构呈现迅速老龄化趋势,伴随年轻劳动力比重的不断下降,继续执行终身雇佣体制只会加大企业的劳动成本,“逐利为天性”的企业开始感受到巨大压力。另外,在长期萧条之中企业不得不控制了招工数量,这种行为也越发加速了企业内部的老龄化趋势。所以,面对生产效率下降和总工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改革雇佣体制成为企业摆脱困境的紧迫课题。

再次,丧失了技术进步的机能。以往,企业之间在技术层面处于相对隔离、相对封闭的状态,企业内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路径。信息革命打破了企业间技术封闭的藩篱,并彻底改变了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了企业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已经难以故步自封,保守地防止技术流出或仅凭企业内来实现技术进步。终身雇佣制之下的“内生型”技术进步路径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引进优秀人才,创建流动性的人力资源队伍变得非常重要。

最后,近年来雇佣多元化趋势也极大冲击了终身雇佣制。其主要特征包括:企业雇佣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正式工的数量被大幅削减而非正式工比例不断扩大,如非正式工比率已由1990年的20.2%增至2003年的30.3%,而女性就业率却在大幅提高,女性就业人数已由1985年的1548万增加到2003年的2177万人,占就业比率从35.8%增至40.8%。[7]此外,年轻人就业观发生变化,如自由职业者和打短工的人数大幅增加,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