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变式的调整创新(1 / 1)

日本管理模式并非固化不变的,伴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该模式已发生了巨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在于融资方式和雇佣体制层面。1992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陷入了“失落的10年”。在此期间,日本企业模式中的主银行体制和相互持股制度明显衰落,年功序列制的范围也大幅缩小,但终身雇佣仍为其主要特征。

“脱主银行体制”倾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企业债比例在70年代后期达到顶峰之后开始回落,其原因是日本政府逐步放宽了发行企业债的适应基准。[10]此外,资本市场自由化对此也生产了巨大影响。80年代,收益性较高企业就开始转向以发行企业债为主,出现了脱离银行融资的倾向。90年代之后,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在日本全面实施。1996年又实施了全面自由化措施。于是,企业开始摆脱传统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方式。加之泡沫经济时期银行业自身出现大量坏债,其原有的企业监督功能已经丧失。90年代初期,企业间相互持股比例勉强维持在20%左右,到2003年则下降到7.6%。[11]

雇佣方面,90年代以后,伴随着长期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大幅缩减了招聘比例。此举导致企业员工年龄构成转向高龄化,这对年功序列制下的日本企业而言,无疑将导致人力成本大增。很多企业开始废除这种定期加薪体制,引进了欧美国家的绩效工资体制。2004年日本政府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1000家企业中,已引进绩效工资制的企业多达83%,计划引进的也达到13%。[12]不过,日本多数企业仍坚持终身雇佣制。2005年日本一般员工平均连续工作年数为12年,远远高于美国的6.6年(1997年数据),也高于欧盟14国平均10.6年的水平。

注释

[1]James C.Abegglen(1926—2007),美国学者。他曾以福特财团研究员身份赴日考察,1958年出版《日本式经营》(日本钻石社),2004年出版《新日本式经营》(日本经济新闻社)。

[2]アベグレン.日本の経営[M].ダイヤモンド社,1958,180(Abegglen,J.C.,The Japanese Factory,M.I.T.,1958).

[3]OECD.対日労働報告書[R].日本労働協会1972(OECD,Reviews of Manpower and Social Policies,Manpower Policy in Japan,1972).

[4]島田晴雄.日本の雇用―21世紀への再設計[M].ちくま新書,1994,66.

[5]日本战后也曾经出现欧美式行业工会,但因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等历史因素影响,最终形成劳资协调式的企业内工会制度。参见: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38—261.

[6]経済企画庁.経済白書[R].平成08年版,大蔵省印刷局,1996,463.

[7]代表性文章如:占部都美.日本的経営論批判[J].国民経済雑誌138巻4号.

[8]中村健寿.オフィス環境の変化と稟議制度に関する一考察[J]..静岡県立大学短期大学部研究紀要第10号 1996,108.

[9]张玉来.丰田公司企业创新研究——兼论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模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43—145.

[10]1987年日本证券交易审议会放宽竞争限制,废除原担保型企业债,实施无担保企业债和无担保转换企业债制度。

[11]内閣府.年次経済財政報告[R]平成18年,http://www5.cao.go.jp/j-j/wp/wp-je06/0600202.html.

[12]内閣府.年次経済財政報告[R]平成18年,http://www5.cao.go.jp/j-j/wp/wp-je06/060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