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技术发展导向的确立(1 / 1)

1957年5月,日本国防会议[9]拟定的《国防基本方针》[10]获得内阁会议通过,确立以“和平和独立”为目标的防卫方针,再度重申日美同盟为安保支柱。不久,又通过《防卫力量整备目标》,作为战后第一次防卫计划大纲。除对军事力量作出规划之外,专门提出发展军工产业的基本战略。

第一次防卫大纲(1958—1960)防卫力量发展规划三个要点:18万人的陆军自卫队;总量12.3万吨舰艇的海上自卫队;1300架飞机的航空自卫队。[11]鉴于自身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舰艇及飞机等装备大部分要从美国购买。但就是从这时开始,日本就明确提出要发展自主技术,推行渐进的国产化战略:其一,政府着力投入研发,让企业逐渐掌握重要装备品开发生产能力;其二,高度关注科技发展,促进新式武器装备研发;其三,与民品生产平衡,以军促民,采取弹性措施;其四,配合防卫扩充来发展军工产业,使二者同步发展。

初步构建起产业基础之后,第二次防卫大纲便提出“建立科技防卫”的目标。1961年7月,国防会议拟定提交的第二次防卫大纲(1962—1966)获得通过,它提出“依靠科学技术创建精锐部队”的思想,指出仅靠发展传统常规武器,只能应对局部战争,不能适应未来局势。还特别制定了四项具体方案:第一,创建科技精锐部队,提高陆海空综合防卫能力;第二,实施设备现代化,强化后方基地建设;第三,重点开发制导武器,装备地对空导弹;第四,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民生产业。为实现上述目标,日本政府决定今后五年投入预算将年均增加195亿日元。[12]

到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第三次防卫计划(1967—1971)和第四次防卫计划(1972—1976)期间,由于初步拥有自主技术,所谓“自主国防论”开始在日本抬头,特别是中曾根康弘担任防卫厅长官成为重要倡导者。[13]经济发展也使预算投入得到确保,大量经费投入成为此时防卫力量建设的鲜明特征:第三次防卫计划大纲预算已达2.3万亿日元,到第四次防卫计划再度倍增,达到4.6万亿日元规模,成为西方国家中军费投入仅次于美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