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认识到日本将面临国际竞争力下降和产业空洞化的严峻问题,为此,以“防止产业空洞化”与“创造和强化新的增长点”为两大支柱,日本政府开始加速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
面对大批企业加速向海外转移的趋势,日本政府试图极力阻止这种倾向,以避免国内产业空洞化的加剧。6月2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作出决定,对企业零部件分散化生产提供补助金、节电企业降低电费价格等措施,试图从供应链和电力需求等两大领域着手改善国内产业环境,尽量阻止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
表3-4 日本政府优化国内产业环境的紧急措施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报道整理制作。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着手制定了三项长期性措施。首先,以强化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能源改革。供电紧张问题已被日本政府定位为今后经济增长的最大课题,它决定从多个角度的改革与创新,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包括:重建用户主导的节电环境、促使电力供应分散多样化、扩大用户的选择方式、强化应急基础实施能力、开发新能源和环境技术、促进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
其次,强化供应链应对能力。支持单一供应商的生产基地分散化和复线化;鼓励企业通过重组或共同经营,创建全国范围的分散生产基地;推动供应商之间建立灾害应急替代供应合同体制;鼓励非核心部件的通用化和可替代化、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开发;推进供应链构建BCP机制(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最后,优化日本国内的投资商务环境。尽快着手税改,降低高达40%的法人税,优化日本的商务投资环境;加速推进日本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如环太平洋的TPP组织、中日韩的FTA组织、日欧之间的EIA组织;落实日本政府2010年制定的《日本国内投资促进项目》,促使汇率稳定、支持增长型产业落户日本、优化相关规制手续、推进日本商户环境竞争力。
然而,从长期来看,日本政府这种试图阻止企业海外转移的意图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与日本经济社会的深层问题息息相关。首先,少子老龄化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的发展,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另一方面是“财政人口”的增加,这种结构性矛盾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消费低迷、财政压力增大等。其次,日本国内商务环境缺乏竞争力,伴随着国际化深入,“企业选择政府”的趋势非常明显,日本国内企业的实际法人税高达41%,不仅远远高于新兴工业国家,也普遍高于欧洲国家,而且,各种规制也限制了外国企业投资日本。最后,此次地震暴露出日本的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电力供给成为最严重问题,而且,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处理形势仍然不是很明朗。
不过,此次大地震也有“硬币”的另一面,那就是产生了诸多对技术创新的新的需求。例如,2010年出台的以核电为基础的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必然面临巨大调整,开发替代能源将成为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着力点;再如,由于日本东部与西部的电力系统频率不同,导致此次地震中难以综合协调全国的电力,为此,日本已经宣布将加速推进全国智能电网系统建设,同时鼓励开发各种节电技术普及,这也将带来一系列关联技术创新。凭借日本企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加之国家战略转型,日本也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领域,逐步转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本章内容刊载在《现代日本经济》2012年第1期《产业空洞化:野田政权面对的经济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