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本制造业转型及其转型之痛(1 / 1)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来,与经常用“失落的XX年”来形容日本经济一样,“集体衰退”也经常被媒体用来描绘日本制造业现状。世纪之交,索尼、松下等日本家电巨头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夏普、尔必达等甚至直接被外资收购。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各式弊案,奥林巴斯的会计造假、丰田的“质量门”事件、东芝的财务造假等等。2017年10月开始,以神户制钢、日产汽车为代表又集中爆发了一系列数据造假丑闻。

日本制造业真的是已经日薄西山、一蹶不振了吗?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却似乎在提供反证,日本制造业盈利能力不仅没有减退,相反还在不断刷新纪录,2017年大企业利润率平均已经突破8%。企业盈利也成为“安倍经济学”最大亮点,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调查显示,2016年度日本全部企业总营业利润已突破75万亿日元大关,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其规模是1992年20万亿日元的近四倍!在企业部门的支撑下,日本经济也在呈现温和复苏,2012年12月以来的经济复苏时长已超过战后“伊奘诺景气”时期(1965年11月—1970年7月)[2],成为战后第二。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团联提出“新日本式经营”为代表,日本制造业一直在悄然转型,过去曾以“三大神器”为代表的传统日本企业特征早已大幅褪色,引进欧美管理模式、实施模块化改革、调整多元化战略、走向高附加值化、深化全球化经营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等,日本制造业已经具有一系列崭新特征。

注释

[1]「年次別法人企業統計調査概要平成28年度 」、http://www.mof.go.jp/pri/reference/ssc/results/h28.pdf[2017-9-1]。

[2]「景気動向指数(速報、改定値)(月次)結果 」、http://www.esri.cao.go.jp/jp/stat/di/di.html[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