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贬值与日本央行的政策空间(1 / 1)

为何要把日元贬值作为政策目标,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到底有多大影响?

日本内阁府的一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度日本出口企业的汇率盈利线是1美元=103.2日元,这就意味着,103日元是出口企业能够保持盈利的日元汇率水平。当然,由于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甚至是生产条件等各不相同,不同产业之间的汇率盈利线也有很大差别。例如,上述调查还发现,日本精密设备产业的盈利线水平最高,为1美元=88.6日元,其抗击日元升值能力最强;有色金属行业排名第二,也达到了95.6日元,它与汽车等运输机械产业(101.4日元)、电子设备产业(101.7日元)等,均对日元升值具备较强承压能力。相反,日本钢铁产业(111.2日元)和食品产业(114.5日元)等,对于日元升值的抗压能力最弱,产生了对日元贬值的更大依赖。[5]

因此,日元贬值是日本出口产业能否大幅盈利的重要条件。以2016年3月期创下最高利润纪录的丰田汽车为例,日元汇率对美元每升值1日元,其年营业利润将被压缩400亿日元。[6]

因此,创造和稳定日元贬值环境就成为日本银行非常重要的政策目标。第二次安倍内阁成立前的2012年11月,日元曾攀升至历史最高纪录的1美元兑70日元。在安倍誓将让日本彻底摆脱“长期通缩”表态之后,日元便迅速进入贬值通道。2013年1月下旬,日元汇率便降至1美元兑换90日元。之后,在日本银行宣布实施“异次元”政策之后,日元更是快速下探到100日元水平。到2015年6月5日,日元甚至跌破了125日元。

日元迅速贬值极大推升了出口企业的盈利。以作为日本出口支柱的汽车产业为例,2014年度除大发之外的七大汽车厂商营业利润合计增长了5828亿日元。而且,从日本出口汽车台数越多、出口比例越高的企业,受日元贬值的正面影响也就越大。如丰田营业利润增加部分有六成来自汇率作用;富士重工业若扣除日元贬值因素,甚至是收益减少。[7]

但是,事实上日本银行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断衰减。不仅实现其所提出的“2%通胀率”遥遥无期,日元汇率也在“变调”,其政策效果出现动摇。截至2016年中期为止,日本银行金融宽松政策已实施了四轮:一是2013年4月的“异次元宽松”;二是2014年10月的“追加宽松”,基础货币供应量提升至每年80万亿日元、国债购入也扩大至80万亿、持有年限延为10年,对ETF和J-REIT购买量也扩大3倍;三是2015年12月的“补充措施”,把国债持有年限扩大至7—12年,为企业设备投资和人才投资提供支持;四是2016年1月黑田突如其来地宣布引入“负利率”政策,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年底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恶化、日元不断走高的趋势。

政策手段枯竭是日本银行此次导入负利率的真正背景。截至2015年4月,日本央行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已经突破300万亿日元,其持有的日本国债也已占到政府发行额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17年底将达到极限状态。此次负利率目标试图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逼迫银行将资金转向投资、遏止有所抬头的通缩迹象、打压日元对美元的升值趋势、推动企业更积极的投资。其实,它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缓解了政府的偿债压力。以10年期国债利率为例,负利率政策让其实际利率从0.22%降至0.09%,由此,政府预算获得了将近1万亿日元的偿息“盈余”。

不过,安倍经济学这种依靠“央行独舞”的特征,显然是难以获得真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