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亚区域主义的进展(1 / 1)

1990年以后,随着全球规模的东西冷战格局结束,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出现了国际化和区域化两种潮流。一方面,人员、物资、服务以及金融等国际流动性不断扩大,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区域合作、一体化和共同体等形式的区域主义潮流涌动,通过推动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性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去,在东西冷战夹缝中挣扎的东南亚各国,长期被迫卷入地区纷争或战争的漩涡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性区域合作趋势日益加强,东盟成立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矛盾,但整个东亚地区却一直未能建立起稳定的国际秩序。战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的日本虽然以雁行阵势领导了东亚经济发展,但是,对于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新秩序构想,东南亚各国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和消极态度。

以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东亚地区金融领域的多国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作为区域概念的“东亚”意识也日益获得周边国家的认同。东南亚各国以多国间合作为中心,积极推动新的区域秩序构建活动,区域主义潮流开始席卷东亚地区。

到目前为止,在东亚地区,同时存在着东盟峰会、10+1、10+3、10+6、中日韩首脑会议等多个合作模式。此外还有东盟地区论坛(ARF)、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多个与东亚相关的组织模式。亚洲太平洋自由贸易区(FTAAP)和环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协议(TPP)等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构想也正在研讨和推进之中。

过去13年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区域合作模式,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步伐取得巨大进展。现在,东亚区域内或跨区域的两国间FTA或EPA不断缔结,东盟10国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的FTA正在推进之中。然而,中日韩三国间却至今仍然不存在FTA。虽然民间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面向缔约的政府间交涉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在东亚地区内外不断缔结的一个个形式各异的FTA,不仅可能给自由贸易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很容易引起所谓意大利面碗现象。[1]

围绕东亚共同体的构建,现在至少需要在三方面达成共识,即东亚区域共识在哪里?东亚共同体的“共同”程度到底有多少?东亚一体化的道路是怎样的?[2]2005年12月东亚峰会召开,使围绕东亚共同体的主导权和参加国范围等问题更趋复杂化。目前在东亚合作问题上,ASEAN一直处于驾驶席位置,10+1和10+6都在向前推进。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前进方向,而作为发动机的ASEAN又底气不足,加上中日之间的主导权较量,致使在东亚共同体构建上难以取得较大进展。作为连区域共识都难以达成的东亚峰会,与其说是它一种东亚共同体的构建组织,不如说是一种东亚共同体的摧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