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立大学治理改革的趋势与问题(1 / 1)

日本的国立大学治理改革正在路上。伴随着国立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改革政策现实效果和相应问题也继续推动,按照文部科学省关于推进大学治理改革的政策要求,各国立大学不断加强校长领导力建设,并通过加强副校长、理事、干部会、经营协议会、教育研究评议会等校长辅助机构建设,增强大学管理层的权限,有效控制教授会权力,努力实现权责一致。伴随着大学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长的权力明显得到加强,而教授会的作用则明显得到削弱,教授会正在日益变成关于教学研究的咨询机构。

文部科学省关于加强国立大学校长权力和削弱教授会权力的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一些学者认为,文部科学省的政策是对宪法规定的“学问自由”的践踏。“教授会的地位、教授的意识等,在丝毫未变的条件下实行了法人化。结果,教授会被说成是阻碍大学改革的万恶之源。但是,在大学的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必须要经过教育研究评议会或教授会审议,以期获得成员的理解和形成共识。对于大学来说,越是重要的事情越需要获得这些会议的理解。”[26]与之相对,国立大学教师、教授会自身却反应冷淡。对于国立大学的教师来说,由于实务工作导致的教育研究时间不足,每年运营费交付金减少1%导致的研究费不足,正在丧失魅力的研究生院的入学率低下日益凸显。

日本政府强力推动国立大学治理改革,是试图借鉴公司治理改革理念来推动大学治理,进而提高国立大学的整体实力。然而,大学治理与企业治理存在着诸多差异,公司治理本身意味着对管理层的约束和制衡,股份公司的目的在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从法律角度看,十分明确。而大学的目标则在于教育、研究、社会贡献等多个方面,而且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大学涉及学生、企业、社会等复杂利益相关者,一个组织的公共性越高,其利益相关者范围越广,其法人运营也越难以表达利益相关者本身的意思。因此,各国立大学法人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和内在治理结构,才能更好地反映或实现其国立大学的设立初衷。国立大学作为代表国民和社会一般利益相关者而由国家设立的法人,在法人化过程中,基于尊重大学自主性的观点,将国家的干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大学运营具有广泛的裁量权。日本现行学校教育法虽然强调选举制度化、透明化等精神,但却一定承担上背离了大学治理改革的本质课题,混淆了治理与管理、领导能力和权威的内涵区别。

对于“6·8通知”中关于“重新定义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调整”政策,特别是停办或重组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院及其研究生院的政策内容,引起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极大批评,日本学术会议等知识团体纷纷表态反对。2015年6月10日,朝日新闻社论质问:“国立大学——只是为了立刻发挥作用吗?”6月17日,读卖新闻社论强调:“国立大学改革——不能简单扔掉人文系!”许多知名人士对该政策进行了严厉批判或表示了担忧。5月17日,京都大学校长山极寿一表示,对于京大来说,人文社会系是重要的,没有停办或缩小的考虑。“要培养具有广泛视野和专门知识的人才,就不能失去人文社会系。包括高举国旗、齐唱国歌等,应该考虑以维护大学自治和学问自由为前提。”

与之相对,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确实存在着专业领域过度专门化、学生生存能力掌握不充分、培养对象不明确等问题。日本学术会议在《日本展望——学术角度的建议2010》[27]中强调:展望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作业分科会:具有精英教育传统的跨学科教育越来越远离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此前进行跨学科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越来越脱离跨学科的框架,专业分化和实用化的倾向日益浓厚。日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过于细分化、国际性发声迟缓,应该努力培养具有宏观性、国际性视野的学术研究和文理兼备型人才。

日本国立大学全面调整内部组织和业务,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院系重组和融合,特别是文部科学省强力推动的教育类学院、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等组织重构和业务调整,虽然可能带来一定意义上的学科融合、促进创新和现实成果化效应,但同时必须看到,跨越文科和理科的框架,追求短期的成果主义,将扭曲日本的学术体制。运营费重点分配模式对于以人才培养和区域贡献为中心的大学、从事教育研究的大学等将造成预算差别化,由此将进一步拉大国立大学间的差距。在政府强力计划下全国普遍推开的大学组织变动,有可能导致大学整体教育基础松动,进而降低国立大学的学科实力和社会地位。

日本国立大学改革自本世纪初真正开始启动,是作为日本行政改革、财政改革的重要一环而由日本政府强力推动的。虽然全球化、信息化、新兴国家竞争加剧为重要背景,但经济长期不景气和国家财政危机日趋窘迫则是导致国有大学法人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国立大学法人化的初衷是放松国家对国立大学的控制,增强国立大学的自治性。但经过三个周期的中间计划实施之后,国立大学改革变成了政府支付的运营费日益减少,研究费支持变成了文部科学省的指挥棒,大学治理改革的中心任务变成了加强校长权力,教授会变成了国立大学诸恶之源。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的日渐加剧,充分发挥国立大学的文化融合、知识创新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基地,培养适合全球化竞争要求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的日本国立大学改革的路径、政策以及经验教训,为我国制定未来大学发展政策和改革大学体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1)打破完全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试点调整学科体系和院系体系,建立融合多学科、多门类的自由选课系统,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国立大学改革过程中,全面调整大学内部组织和业务的政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院系、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生存危机,但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全面调整大学院系设置,打破过分依赖传统学科建设的固有教育模式,构建文理融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型院系框架和课程培养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全面调整和改革现行的课程管理体系,改革现行完全按照传统学科设立院系和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未来的研究型大学,对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制定大学长期发展规划,构建能够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的大学治理模式,避免过分成果化、程式化的行政管理。

战后日本形成的大学治理体系是以教授会为中心的大学自治模式,它一方面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但也逐渐形成了以教授会为中心的稳定利益群体和自我驱动机制,造成了日益专业化、细分化的学科发展模式。近年来日本国立大学治理改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日本企业界要求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驱动等客观要求,但是,在大学治理改革中过分强调成果主义的可视化计划模式和绩效评价方法,通过运营费、研究费来控制和左右大学改革方向的支持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加剧竞争,但却加剧了大学教师日常行政事务工作的压力,从整体教师队伍和长远角度看,也难以真正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改革国际交流相关行政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开放性、多元化课程体系和院系结构。

全面瞄准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形成能够及时反应国际学术变化的课程结构。鉴于日本各国立大学加强全球化教育和强化国际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改变传统思维方法,调整战略定位,从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入手,制定加强中日大学间联合办学等相关研究和推动工作,改善影响中日关系的基础环境。

注释

[1]柳亮:《国外高等教育问责制研究:多重三角模型与思考》,《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2]甘永涛:《权威-目的两分法:大学治理模式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月。

[3]金子元久「大学の設置形態-歴史的背景·類型·課題」『大学の設置形態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国立大学財務·経営センター研究報告第13号、2010年9月。

[4]大学審議会『21世紀の大学像と今後の改革方策について—競争的環境の中で個性が輝く大学—(答申要旨)』1998年10月26日。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old_chukyo/old_daigaku_index/toushin/1315917.htm

[5]合田哲雄、神山弘「国立大学法人法について」『ジュリスト』1254号、2003年。

[6]高等教育局大学振興課「校教育法及び国立大学法人法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について(概要)」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kakutei/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4/06/30/1349263_01 2_.pdf

[7]教育再生実行会議「これからの大学教育等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第三次提言)」2013年5月28日。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youikusaisei/pdf/dai3_1.pdf

[8]文部科学省「大学改革実行プラン—社会の変革のエンジンとなる大学づくり—」2012年6月。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24/06/__icsFiles/afieldfile/2012/06/25/1312798_01.pdf

[9]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改革プラン」2013年11月。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3/12/18/1341974_01.pdf

[10]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分科会「大学のガバナンス改革の推進について」(審議まとめ)(平成26年2月12日 大学分科会)。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4/houkoku/1344348.htm

[11]国立大学法人評価委員会「国立大学法人の組織及び業務全般の見直しに関する視点」について(案)」http://ds.cc.yamaguchi-u.ac.jp/-presi/00_gakutyousitsu/houjingyoumu_minaosi_siten.pdf

[12]文部科学省「今後の国立大学の機能強化に向けての考え方」2013年6月。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gijyutu/gijyutu4/siryo/attach/1338472.htm

[13]文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国立大学法人等の組織及び業務全般の見直しについて(通知)」2015年6月8日。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10/01/1362382 1_.pdf

[14]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新時代を見据えた国立大学改革」2015年9月18日。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10/01/1362382_2.

[15]p文df部科学大臣下村博文「イノベーションの観点からの国立大学改革について」2015年4月15日。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eizaisaisei/kadaibetu/dai5/siryou1.pdf

[16]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経営力戦略」2015年6月16日。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06/24/1359095_02.pdf

[17]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法人等の組織及び業務全般の見直しについて」2015年6月8日。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10/01/1362382 1_.pdf

[18]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新時代を見据えた国立大学改革」2015年http://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5/10/01/1362382_2.pdf

[19]大学審議会『「大学運営の円滑化について」答申』1995年。

[20]大学審議会「21世紀の大学像と今後の改革方策について—競争的環境の中で個性が輝く大学—(答申要旨)」1998年10月26日。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old_chukyo/old_daigaku_index/toushin/1315917.htm

[21]国立大学財務·経営センター『国立大学法人の経営財務の実態に関する全国調査』(平成21年6月中間報告書)2009年6月。http://www.zam.go.jp/n00/pdf/ni004001.pdf

[22]文部科学省「国立大学法人化後の現状と課題について(中間まとめ)」について,2010年7月15日。http://www.mext.go.jp/a_menu/koutou/houj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0/07/21/1295896 1_.pdf

[23]国立大学協会「国立大学法人 基礎資料集」2016年http://www.janu.jp/univ/gaiyou/pdf/20161011-pkisoshiryo-japanese.pdf

[24]清成忠男「学長選考方法と教授会の権限の検討」リクルー ト『カレッジマネジメント』186/May-Jun.2014。http://souken.shingakunet.com/college_m/2014_RCM186_58.pdf

[25]中央教育審議会大学分科会「大学のガバナンス改革の推進について(審議まとめ)」2014年2月12日。http://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4/02/18/1344349 1 1__.pdf

[26]有川節夫「九州大学におけるガバナンスについて」『IDE現代の高等教育』No.557、2014年。

[27]日本学術会議「日本の展望—学術からの提言2010」2010年4月5日。http://www.scj.go.jp/ja/info/kohyo/pdf/kohyo-21-tsouka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