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期通货紧缩的影响及其治理(1 / 1)

通货紧缩的政策根源在于日本政府过度举债后公共投资压缩而引起的供需失衡,它是在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危机背景下由于压缩公共投资而诱发的资金流动扭曲。其制度机理在于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公共债务导致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量减少,进而造成了货币升值和物价下降。长期的通货紧缩可能诱发物价下降预期,进而抑制现实消费和影响经济增长。1998年以来日本的长期通货紧缩,直接表现为物价下降、就业环境恶化、失业率增加。对于企业来说,物价下降导致销售增长缓慢、利润下降,最终只能依靠压缩各种投资和成本来化解眼前的危机。因此,许多日本企业开始大量雇用钟点工、临时工,采取鼓励提前退休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以浜田宏一、岩田规久男为代表的“通货再膨胀”派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要摆脱通货紧缩局面,必须采取非常规的金融政策。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长期通缩背景下造成的经济萎缩,进而刺激股票市场和消费市场,增加就业人数。基于此,安倍政府采取了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通过大规模向市场投放货币资本,人为制造通货膨胀预期,以刺激物价上涨,进而消除通货紧缩。为此,日本银行设定了2年内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并大举购买日本国债。

从短期目标看,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制造通缩膨胀预期,一定程度上促进雇佣和生产,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从长期目标看,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有效缓解日本政府国债压力和财政赤字压力,为日本根本改革现行财政制度和经济结构赢得时间。但是,必须看到,超量化宽松政策不能根本解决日本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过度公共债务负担已经严重抑制了日本政府推行积极财政的现实能力。因此,安倍经济学的超量化宽松政策难以真正解决日本创新不足和经济低迷问题。

从逻辑上看,通货紧缩是经济低迷和长期萧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长期的通货紧缩虽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绝不能将消除通货紧缩作为政策目标,否则只能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从根本上说,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国内创新能力不足背景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咽下的苦果。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通货膨胀,重振日本经济,只能依靠改革社会经济结构、增强日本经济活力、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来逐步消除。

对于日本企业家来说,只要日本国内市场没有形成新的创新空间,没有出现良好的投资渠道,就不可能吸引大量资本转向国内实体经济,也就无法化解日本国内经济增长后劲不足问题。正如野口悠纪雄所言:简单的货币宽松政策只是一副暂时搁置问题的麻药。金融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量化宽松政策只是通过日本银行对财政赤字的融资。从长期角度看,在无税制改革和市场制约的条件下,日本银行无限制地购买国债,最终可能导致财政规则破坏和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