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过度公债与通货紧缩的政策警示(1 / 1)

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中速增长阶段。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日益凸显,新问题、新风险不断涌现。一方面,国民经济面临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重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发挥国家宏观调整职能,如何充分利用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控制和化解各种风险和危机,是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过渡的现实课题。日本长期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首先,客观判断新常态下的经济走势,科学评估通货紧缩的现实性和风险性。

所谓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问题、新风险和新机遇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创造。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一些学者发出了中国通货紧缩的警告信号,且过于高估了通货紧缩的现实性和风险性。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CPI、PPI指数确实不尽人意,经济走势客观上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而且还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然而,上述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结果,是人为抑制过度消费需求(投机需求)的产物。与日本通货紧缩的经济背景、政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日本的通货紧缩是在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政府长期利用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失效条件下的产物。还必须看到,日本的通货紧缩是经济低迷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通货紧缩虽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日本经济始终处于平稳发展状态。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并没有出现经济硬着陆,也没有出现欧美国家那种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内部国债对GDP的占比相对较小,国家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尚未形成严重的债务风险,政府继续利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的政策空间依然充裕。

其次,适度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注意防范公共债务累积风险。

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现实问题来看,一方面CPI指数裹足不前,民间投资整体乏力,大量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游资潮流性涌动,炒房、炒股、地王等现象不时出现,房价虚高,大量社会游资找不到富有潜力的投资点。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不仅控制着金融、电信、铁路、电力等垄断部门,而且还大量占据着钢铁、制造、房地产、粮食、商业甚至超市等竞争性行业,竞争型国有企业长期与民争利,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20世纪70年代,日本曾经同样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困难,而且还遭遇了二次石油危机重创。然而,日本政府充分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积极利用产业政策诱导产业转型升级。日本民间企业依靠长期技术积累和坚持自主创新,最终成功实现了后进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然而,赶超之后的日本政府一直难以摆脱依靠公共投资的经济刺激模式,结果形成了超额的公共债务积累和严重的财政风险。因此,今天我们在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必须努力贯彻平衡财政原则,高度警惕过度依靠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惯性,避免重蹈日本由于过度公共投资、过度国债而最终导致通货紧缩的覆辙。

与过分注重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比,政府应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有序退出竞争性行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制度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最终只能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型作用,由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产业布局和升级换代,而不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于指导而不是命令,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只能是补充、补救而不是主动,政府应该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抵御风险留出充分的政策空间。

注释

[1]白川方明「デフレ脱却へ向けた日本銀行の取り組み——日本記者クラブにおける講演——」2012年2月17日。https://www.boj.or.jp/announcements/press/koen_2012/data/ko120217a1.pdf

[2]西田雅彦「金融政策に何を期待するか」『みずほリサー ち』May2003。http://www.mizuhori.co.jp/publication/research/pdf/research/r030501point.pdf

[3]榊原英資「日本が 構造デフレを乗り切るために」『中央公論』2002年7月号。

[4]斉藤誠「インタビュー:日銀緩和、正気の沙汰と思えない」Reuters 2013年4月5日。

[5]吉川洋『デフレーション——日本の慢性病の全貌を解明する』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13年。

[6]岩田規久男「なぜ,日本銀行の金融政策ではデフレから脱却できないのか」『経済研究所年報』第25号、2012年。

[7]第一勧銀総合研究所編『基本用語からはじめる日本経済』日本経済新聞社〈日経ビジネス人文庫〉、2001年、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