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后,由于以天皇为首的皇族、华族等封建残余势力大量保存,在发展资本主义和对外侵略过程中,日本的封建贵族与大财阀、大地主紧密结合,形成了日本式封建专制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天皇、贵族、大财阀、大地主迅速聚敛了庞大的个人财富,而广大劳苦大众却未能享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因此,战前日本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据南亮进推算,1923、1930、1937年,日本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30、0.537、0.573,可以说,战前日本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大大超过警戒线。与之相对,战后高速增长期的1972年,其基尼系数却仅为0.314。战后日本贫富分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19]战前战后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战后改革的影响。特别是战后改革时期实施的财产税制度,由于它在相当大程度上直接调整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形式,从而造就了令各国瞩目的所谓“一亿中流”社会。
(一)尖锐的社会矛盾(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