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曾指出,按照农水省对战后农政的分期方法,“基本法农政”是指《农业基本法》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农政。该时期农政的框架以农业构造理念为立足点,希望通过选择性扩大生产,培育自立经营农户,进而达到改善农业构造的目的;可以说选择性扩大生产与培育自立经营农户是“基本法农政”的两大核心政策,其政策蓝图可以归纳如下:(1)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国民的饮食结构,乃至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一定的改变。为此,农业生产的内容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即选择性扩大生产需求不断增加的农产品,减少生产需求降低的农产品,达到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2)将扩大生产的主体定位于自立经营农户群体。同样在高度经济成长过程中,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的背景下,通过促进经营规模较小并具有离农愿望的农民圆满离农,扩大留在农业生产位置上的农户的农业经营规模,培育其成为自立经营农户,达到农业构造改善的目的。1960年代的日本农政,在以上蓝图下展开,然而其政策效果却差强人意。
首先,关于选择性扩大生产政策。选择性扩大生产的关键,首先在于相对准确地预测今后农产品供需状况。为此,1961年度日本政府向其咨询机构“农政审议会”进行咨询,开始研究探讨日本今后10年间的农产品供需及生产预期问题;1962年5月内阁通过了农政审议会的相关报告,《农产品需求及其生产的长期预测》[21]公布于众。对于该长期预测日本政府在《1962年农业白书》[22]中做了如下评价:
本预测是在对最近农产品需求与生产的动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将来变化的可能性进行展望的结果。希望以此为指针,根据今后内外的各种形势,实施恰当并且正确的农业政策。在制定本预测之际,设定了以下主要前提条件:(1)围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演变主要以现状的变化为基础;(2)关于农业政策的实施,虽然最近十年间农业技术的进步及农业经营的发展有了预期的发展,但是其基本变化主要以现状的形态及进度为基础持续;(3)关于农产品进出口政策的实施,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持续;(4)农产品与非农产品之间、农产品相互之间的价格关系的动向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持续……在以上前提条件下,对农产品需要的增加及其变化的预测结果如下:畜产品及果实生产在1959年至1971年的12年间,各自将增加大约3倍及2倍;耕种农业整体的增加将停留在20%以下;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方向明显。但是今后的问题是大米的需求将向缓和的方向发展,牛奶、果实等的生产将处于不足状态之中。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已经步入选择性扩大生产的路径,但是在该预测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下,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对应并无法充分展开。因此今后农业政策的立案,有必要围绕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展开进一步的强化。[23]
上文中明确指出:(1) 1962年公布的《农产品需求及其生产的长期预测》,是今后政府农业政策的指针性文件。(2)对日本未来12年间的主要农产品需求做出了预测,可以认为该预测将成为今后日本农业选择性扩大生产的主要依据,即未来选择作为扩大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将会是畜产品、水果等;同时耕种农业虽然在整体上的需求增加相对弱于上述农产品,但仍然处于增长状态之中,但是大米的需求将进入缓和状态。(3)鉴于该长期预测的前提条件基本被定位于“维持现状”的动态基础之上,因此对今后农政的实施能否充分缓解农产品供需问题表示出一定的担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产品需求及其生产的长期预测》出台当时,政府已经对以其为指针的今后的选择性扩大生产的结果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担心。换言之,当时政府已经担心预测与现实之间是否失衡的问题;而事实上,两者之间果然出现差距(见表10-2)。
表10-2 人均每年主要食品消费预测与实际消费数量(单位:公斤)
农政审议会预测农产品需求变化的基本构想是,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饮食结构中淀粉的摄取比例下降,蛋白质及油脂质的摄取比例上升;蛋白质及油脂质的摄入必然伴随着维生素性食物的摄取,因此蔬菜及果类食物与畜产品同时摄取量将增加。在上述构想框架下的预测结果可见表10-2。对表中数据可做以下说明:(1) 1962年度发表的《农产品的需求及其生产的长期预测》使用了三种预测方式,即对经济成长率分别在7.2%、5%、4%的前提下的农产品需求变化进行预测,并且上述预测以1958年(昭和33年)数据为基准展开。表中所示1969年的预测数字,是以最高增长率7.2%为前提条件的预测结果;1979年的预测数据,是以5.4%的经济增长率为基础,对今后20年间农产品需求变化做出的预测。
(2)从上述两组数字的具体内容来看,对需求处于增长态势的农产品的预测基本与实际状态吻合,然而在增长数量的预测上却有所出入。进一步讲,在果实类及畜产品类的需求增长预测中,对水果及牛奶需求增长的评价过高,相反对肉类、蛋类产品需求增长的评价却过于保守,这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蜜柑生产调整政策以及牛奶生产过剩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不得不指出,在种植业农产品需求预测中出现的问题相对较为严重,除数字差距上的问题之外,对小麦的预测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
在此必须注意的是,大米预测结果与大米价格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首先尽管长期预测已经指出,大米的需求今后20年间将出现钝化,但仍然对其钝化速度抱有一定的幻想;前十年大米的人均年消费量预测,是从1958年的112.8公斤降至109.2公斤,而事实上却降为95.1公斤;后十年的人均年消费量的预测降至107.3公斤,而实际数字为79.8公斤。其次大米价格政策的实施。为了保证农民收入与他产业从业者收入间的平衡,日本政府对大米实行双重价格政策,即生产者向政府贩卖时的“生产者米价”与消费者购入时的“消费者米价”的分离政策,前者由政府以生产费及收入补偿费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大米的价格补偿。事实上,长期预测中对大米需求减少的预测,并未体现在选择性扩大生产之中;换言之大米生产并未因需求钝化而被列入削减生产的农产品之中。其原因在于政府的价格政策使大米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成为收益性较高的农产品,因此大米的种植面积在大米需求减少的背景下不仅没有明显减少,相反有所增加;加之种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米的单位产量增加,大米生产过剩现象未见缓和。就大米生产来讲,长期预测与大米价格政策之间的矛盾带来供需失衡,乃至1960年代末开始,大米生产过剩现象日趋严重,日本政府不得不开始实施大米生产调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