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战时经济体制下的农业资材统制(1 / 1)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日本国内战时统制经济体制不断强化,不仅劳动力、粮食不足问题严重,其他物资的供应上也同样出现破绽。1937年《谷物应急措施法》实施的同时,政府在农村推行促进农业增产的政策。无疑,粮食增产是解决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必须有足够的农业资材的支持;然而在国内物资供应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农业资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当属肥料的缺乏最为严重。而明治以后日本农业开始向“多肥农业”[28]转化,肥料不足将直接影响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为此政府向第72届议会提交“临时肥料配给统制法案”,届时有马赖宁指出:“卢沟桥事变后,因为人马的征用,自给肥料[29]的生产减少,加之国际贸易及船只不足等问题,肥料的进口也出现困难,解决肥料问题是保证后方农村经济安定、确保农业生产的重要的环节。为此政府制定应急措施,为了确保贩卖肥料[30]中最为重要的硫铵的进口数量,在追加预算中列入进口补偿经费。考虑今后肥料需求的变化,本次在配给方面亦加以调整,以保证价格稳定。”[31]可见面对农业资材不足问题,政府的对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农业资材在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进行严格统制;其二,设置各种奖励或补助制度鼓励农业资材的进口、生产及共同利用。表7-9是1937年后农业资材统制政策一览,体现了该时期政府逐步加强农业资材统制的过程及配给统制与补助并用的特点。

表7-9 战时日本农业资材统制及奖励政策一览

在此仅以表7-9中1939年度实施的“调整农业机械移动配给及修理设施补助金、共同利用改良农具购买补助金”制度,及1940年6月8日公布实施的“肥料配给统制助成制度”为例分析政府战时农业资材统制制度中补助金的支付问题。前者的补助规则于同年4月6日以“农林省令第十九号”的形式公布实施,两者的主要内容如下:

农林省令第十九号:……第十七条第四款,关于调整农业机械的移动配给及修理制度:1.关于介绍指导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的补助,对每道府县支付四百元以内补助金,道府县可在以上范围内向管辖内每团体支付二十元以内补助金。2.关于农业机械共同利用之际改装整备的补助,在该费用的二分之一以内,每组农业机械限制在一百元以内。3.关于购买现有农业机械的补助,在购买费用的五分之一以内,每组农业机械限制在一百四十元以内;关于借用农业机械的补助,在借用费用之内,每组农机十元以内。4.关于设置农机具巡回修理班的补助,在道府县该项费用的二分之一以内,每班八百元以内,道府县补助金可在修理班设置费的二分之一以内,每班限制在六百元以内。第五款,关于购买共同利用改良农具的补助,购买费的三分之二以内,每村落五十元以内。第六款,关于购买共同畜力利用农具的补助,购买费的三分之二以内,每村落一百五十元以内。[32]

肥料配给统制补助规则:第一条,农林大臣为促进肥料的配给统制,依照本规则每年度在预算范围内支付补助金。第二条,补助金由道府县,向道府县管辖区域内的购买组合联合会(以下简称道府县购买组合联合会)、产业组合、市农会、町村农会及其他农林大臣认为符合要求的团体,针对以下费用支付:1.道府县内肥料配给统制事务专职职员设置费及其事务费,肥料配给统制事务专职及兼职职员的旅费;2.在道府县购买组合联合会职员中设置专门负责肥料配给统制业务职员的费用;3.在产业组合、市农会、町村农会及其 他农林大臣认为合格的团体中设置肥料加工需要的器具、机械的费用。[33]

前者的农林省省令第十九号的内容可归纳如下:(1)该省令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是针对共同利用中的农业机械的配给移动及修理费用,乃至购买共同利用农机具的补助制度;(2)补助金的支付对象是:指导或介绍农机共同利用所需的费用,共同利用的农机的改装及修理费用,已拥有农机的购买费用,组建农机巡回修理班的费用,购买用于共同利用的改良农具的费用。

后者“肥料配给统制补助规则”的内容可归纳如下:(1)该规则是促进对肥料配给统制的补助规则;(2)补助金的支付方法是:向道府县或通过道府县向其管辖下的各种农林省大臣认为合格的相关团体支付;(3)补助金的支付对象是:道府县内组建“肥料配给统制事务专职职员”及其办公费用,乃至专职及兼职职员的出差费用;在道府县管辖下的“购买组合”中组建负责肥料配给统制业务的专职职员的费用;农林省大臣认为合格的各种相关团体购买肥料加工器具及机械的费用。

从以上两项农业资材配给统制补助金支付对象上可以看出,政府的该项补助金的去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建各种农业资材配给的监管机构,促进农机共同利用的中介及指导机构,乃至修理共同利用的农机具机构的费用;二是购买能够共同利用的农业机械及农具,乃至上述农机具的修理费用。

事实上自1939年起该项补助金的支付力度不断提高(见表7-10)。表中数据表明,首先在1936年至1945年之间,政府在农业资材统制制度补助金中投入数额最多的当属肥料配给统制项目,其中购买肥料统制补助金占61%,自给肥料增产补助金占3.7%,并且1938年度之后,自给肥料增产补助金的投入大幅上升。以上数据一方面充分体现出肥料对日本农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1938年之后,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因日本国内生产集中于军工产业造成化学肥料减产,为此政府开始逐步增加自给肥料增产补助金,希望通过自给肥料的增产弥补化学肥料的不足。其次该期间农业资材统制补助金大量投入于农用机械及农具的共同利用供给设施,占总量的33.3%;印证了政府面对农业资材不足问题采取的对策是,对不足资材的配给统制、促进及农机具的共同利用。

表7-10 农业资材统制制度中国库补助金的投入轨迹(单位: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补助金投入期间与农山渔村经济更生运动相重合,而上文中提到这场政府主导的经济更生运动的主旨,在于利用传统的“邻保精神”及“自力更生”精神带动农山渔村经济复苏。归根结底,政府希望农民能够通过农业经济的组织化,自力更生解决农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如日本经济学家大门正克指出的那样,这是一场“巧妙诱发农民所具有的小生产者·经营者的一面,使其与产业组合相结合的“省钱的官制运动”[34]。而正是在这场“省钱的官制运动”中,政府却投入大量补助金,用来统制农业资材的配给及农机具的共同利用,这种政策上的矛盾足以证明日本战时农业统制政策的目的仅在于如何保证粮食生产之上。在这种战时农政体系下,日本农业生产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表7-11是1938年至1945年间日本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明显看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不到20%,并且处于不断减少之中。这正是战时农政中保证粮食生产目标的政策意图的具体体现。

表7-11 战时日本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