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后期的两次对外战争——甲午战争及日俄战争——使日本资本主义充分体会到战争中政府财政支出的高腾,能够为其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两次“战后经营”都将重点放在军事扩张之上,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甲午战争结束的1895(明治28)年,作为媾和条件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俄战争爆发的1904(明治37)年,日本便将吞并朝鲜半岛列入议事日程,至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继台湾之后朝鲜半岛亦成为日本殖民地。明治时期的将近45年的“经营”,日本终于真正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员,同时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然而日俄战争后新兴日本帝国主义所面临的,是快速工业发展及大资本的快速积累背景下的整体国民经济危机。
第一,日俄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首先,一战前后产业结构中工、农业所占比例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见表6-1)。在一战开始的1914(大正3)年的数字中可以看到,产业部门的生产总值为30亿8540万日元,其中工业部门为13亿7160万日元,占比44.4%;而农业部门生产总值为14亿100万日元,比前者超出3000万日元,占比45.4%,比前者高出1%。说明直至一战开始日本的产业结构仍未能完成工、农业的逆转。而一战后1919年的数字中可以看到,工业总产值与1914年相比增加了53亿6600万日元,占当年产业部门总产值的56.8%,与农业占比35.1%相比高出21.7%。充分说明一战中日本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例终于超过农业,完成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化。
表6-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产业部门生产总值对比(单位:百万日元)
其次,日俄战争前后工业部门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表6-2是日俄战争前后乃至一战开始后工业部门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可以看到自1890年到1900年的十年间,纺织工业与其他工业相比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1890年代日本纺织工业,在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成长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基础产业。然而1900年后特别是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工业产值结构开始发生变化,食品及纺织工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而重化学工业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与1900年相比,一战开始后的1915年纺织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下降了5.4个百分比,而重化学工业所占比例则增长了12.9个百分比,整个工业部门生产总值的构成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尽管一战开始后日本重化学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在整个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仍相对较低,因此该生产总值构成的变化,并不代表工业结构的转化,而预示着大机械化生产已不仅局限于纺织工业,而是开始向纺织业以外的生产部门渗透。
表6-2 日俄战争前后工业生产总值构成比例(%)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民经济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经济进入慢性萧条时期。日俄战争结束(1905年8月)后,庞大的战费与零战争赔款,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压力,甲午战争后的起业热潮也未再度出现。1906年政府的铁道国有化、外资导入等经济政策虽然使经济状况一度出现复苏,但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自此日本经济进入慢性萧条。不仅如此,日俄战争后,日本经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外债的积累额度显著上升(见表6-3)。表中数字表明:(1)日俄战争后外债积累陡然提高,1904年到1910年的6年间,外债积累增加了约321%,使政府的正币准备出现问题,财政压力不断增加,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2)海外募集债务中包括国债、地方债及公司债,可见外资从各个层面进入日本,同时大量的内国债得以在海外金融市场消化,加大了外资引入的力度,为军工生产原料的进口,乃至军事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表6-3 20世纪初日本外债年度积累额度(单位:千日元)
1914(大正3)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日本经济面临慢性萧条的状况下爆发,超过四年的战争消耗,给世界经济乃至日本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帝国主义列强在国家统制下,动员所有自然资源、生产设备资源及交通资源投入军需生产,并将大量劳动者投入战争。参加这场战争的18个国家投入6500万人以上的兵力,其中死于战争的人数为999万8771人,重伤者629万5512人,轻伤者1400万2039人,被俘及失踪人数达到598万3600人,人员伤亡触目惊心;人员伤亡外,一战对资源的破坏及消耗也同样令人触目惊心。然而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则成为军需物资的供给地,得以从战前的经济萧条中解脱。事实上日本一战期间黄金准备增加了1亿8300万英镑,仅次于美国的2亿7800万英镑,在此次战争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2]表6-4所示日本一战前后国际收支变化的数字表明,日本资本主义确立期中,唯一一次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时期便是一战中的1915年至1918年间,再次印证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坐收渔人之利”的事实。
表6-4 日本一战前后国际收支变化(单位:千日元)
第三,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一战带来的“战争景气”,为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一战为日本所有工业部门提供了扩大国内、国外市场的机会。一战期间日本不仅成为欧洲战场的军需物资及非战争地区生活物资的供给商,同时扩大了国内市场占领份额;并且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必然带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即使是不包括陆海军工厂在内的工业生产总值与一战开始的1914年数据相比,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数据也增长了196.8%[3],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2)扭转了战前成为常态的国际贸易逆差,为日本军事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如表6-4所示,1915年至1918年,日本国际贸易顺差将近14亿日元;其间1915年陆军增设两个师团,1919年海军增建两大舰队,为其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奠定了军事基础。(3)金融资本的确立。表6-4中数字表明,一战前的1914年末,日本对外债务决算额超过11亿日元,而1918年不仅外债偿还成为可能,而且一跃成为西方列强的债权国,为金融资本的确立创造了条件。(4)国家及财阀(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大战中的1917年3月,以大产业资本家为中心的日本工业俱乐部成立,翌年军需工业动员法出台,之后的1922(大正11)年日本经济联盟成立,以上三个过程被认为是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确立的三项指标。日本工业俱乐部成立之初便提出与政府共同努力,以民间工业促进“军国目的的遂行”,足见其目标在于创建以军需为基础的重化工业体制。一战中上述目标下的大财阀垄断资本不断扩大,其中三菱造船公司成立,并将长崎造船所、神户造船所、彦岛造船所、长崎兵器制造所并入伞下,形成造船及军工产业的财阀系列企业。财阀资本下的钢铁企业的系列化(三井系、三菱系、住友系等)及其与官营八幡制铁所的合作,财阀系银行通过投资对四大工业地区(关东地区、中京地区、京阪神地区、北九州地区)的电力企业的垄断等,均预示着日本财阀及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及扩大。必须注意的是,一战不仅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契机,同时在该过程中,日本终于完成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化,这预示着农业税收已经不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工、农业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角色、在整个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