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对世界进行掠夺、瓜分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其殖民地政策。地处亚洲的日本,也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及两战后的“战后经营”,通过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提高本国工业化程度,进而达到军扩目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唯一拥有殖民地的国家,日本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日俄战争后的日本政府,不得不依靠来自英、美的外债支付日俄战争、战后军扩以及殖民地经营的费用,庞大的外债(当时政府财政收入的2.7倍)使日本政府只能依靠新债支付旧债的利息,国民经济总体面临巨大的危机;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日本逃脱以上困境的契机。日本经济史学家杨栋梁指出:“进入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及其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终于导致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也加入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并因为远离欧洲战场而坐收渔人之利。”[1]日本在“坐收渔人之利”的过程中,虽然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国民经济走出萧条,资本主义得以长足发展,但一战后日本经济却将再度面临困境,并且农业问题也更加凸显,日本政府将被“大米暴动”及愈演愈烈的“佃农斗争”所困扰。
第六章 近代农民斗争背后的政府因素及农政方针的再调整(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