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近代日本培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胚胎。日本经济、历史人口学家速水融认为,江户农业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与“产业革命”完全相反的“勤勉革命”实现的,他指出“产业革命”是通过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集中资本、节约劳动之目的;而“勤勉革命”则由人代替资本达到资本节约、劳动力集中之目的。速水在考察浓尾地区《宗门改账》记载时发现,该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牲畜减少、人口增加,认为这是江户农村出现的“勤勉革命”[62]。据推测,江户初期人口为1200万到1700万之间,最为可信的数字是江户中期即1721(享保6)年的人口调查,共2605万5425人(武士及家属除外),中期以后的人口维持在3000万左右。[63]尽管以上数字缺乏精准性,但可以看出江户上半期人口总数增长较快,无疑人口增长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节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将考察焦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耕地面积及平均产量的提高。上文提到江户时期新田开发速度较快,耕地面积从江户初期的约200万公顷增至明治初期的约400万公顷,石高也从约1800万石增至约3200万石;耕地面积增加了100%,石高增加了77.8%。单纯从耕地面积与石高的增比中无法看到耕地平均产量的提高,但江户时期贡租征收以实物即大米为主,对旱田产量的评价同样换算为大米产量记入土地台账;而从表2-1中具体数字可以看出,江户中期以后新田开发的中心开始转向旱田,因此整体耕地,特别是水田平均产量的提高无法直接表现在耕地面积及石高的增比之中。表2-2是现存史料中能够看到的田租法,记载着不同时期田租法中对耕地平均产量的评估。
表2-2 贡租体制中耕地平均产量变化表
对表2-2中数字分析如下。首先中世以后,日本耕地平均产量处于增长状态,虽然增长幅度较为缓慢。但是江户时期的增长速度与中世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贞享田租法迄的不到一百年之间增长幅度将近20%,并且直至幕末仍以同样速度增长。其次田租法是贡租征收主体,即封建领主的评估体系,能否代表土地的实际生产水平仍存有提出疑问的余地。但应该注意的是,田租法并非贡租的征收标准,无论是中世或近世,征租权均掌握在各大封建领主手中,并且不受田租法的左右。因此田租法仅为该时期土地生产水平的标志,存在一定的客观性。
2.从农具的发展看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江户时期农业耕种工具的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存史料中能够看到其发展轨迹。元禄年间的《地方见闻书》[64]中有“百姓所用农具,牛,其用首当耕地,同有唐犁……马,用于施肥、上山、收割、脱谷等,若乞丰收、多种者,无马则不成,同有……唐臼”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借用牛的力量耕地,并且引进了中国农具唐犁;同时施肥、脱谷更多利用马匹,脱谷农具也开始使用唐臼。
同时期的《农业全书》中对农具的选择方法记载如下:“所有农具的选择,据土地不同选易用之物,但凡农具之刃,有锐钝之分,其功效速迟甚异,愚农不考其用,尽财却取不适者,日日尽心劳作所得甚少……故牛马农具应选适合者而用。”[65]史料关于农具选择应该适合当地耕种情况的讲解,说明当时农具的选项较多,也体现出农具发展状况的一斑。
3.从栽培技术及肥料的发展看农业生产力提高。江户时期农业栽培技术提高及肥料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首先是虫害对策的多样化。农业生产中农田的虫害是种植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以下是幕府发布的虫害对策通告《告御代官》[66],其中写道:往年虫害之时“虽各施其策仍有难防之处……今附水田治虫之策,散布鲸油可除虫害,无鲸油之处可……须记以上对策,教谕村民,防虫之时不得有误”。显示了虫害对策的发展,并且可以看到,治理虫害过程中体现了领主主导的特点。
其次金肥的使用是江户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江户时期在市场上流通的肥料被称为金肥,区别于传统的自给肥料。金肥主要包括鱼肥、油糟等,来源于渔业及菜籽油榨油业。近畿地区是最早利用金肥的地区,17世纪前期用于种植棉花的旱田,到了17世纪末的元禄时期得以普及。表2-3中记载了近畿地区武库郡上瓦林村冈本家水田平均产量变迁,从中可以看到金肥普及以后农业生产力出现了飞跃性发展。
表2-3 摄津国武库郡上瓦林村冈本家水田平均产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