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晋一郎其人(1 / 1)

虽然在十几年前本人就想对西晋一郎的思想进行研究,[10]但是后来只是偶有提及,[11]并未深入。考虑到这可能是第一篇专门论及西晋一郎思想的中文文稿,[12]因此在进入其日本儒学论之前,需要对其生平及其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作简要的介绍。

西晋一郎,姓西,名晋一郎。1873年生于日本鸟取市,1896年从山口高等学校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1899年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深造,在中岛力造[13]的指导下研究伦理学,先后在《哲学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莱布尼兹的哲学》《洛采的伦理说》《洛采的哲学》等。1902年出版了其翻译著作《格林氏伦理学》,同年7月,任广岛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9年任广岛文理大学教授(到1940年退休),此后兼任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所员(1932)、教学刷新评议会委员(1935)日本诸学振兴委员会常务委员(1936)、文教审议会委员(1937)、教育审议会委员(1937)、教学局参与(1937)、内务省神社局参与(1939)、神祇院参与等职(1941)。1943年1月为天皇进讲汉籍,同年11月逝世。主要著作有《伦理哲学讲话》(1915)、《向普遍的复归与报谢的生活》(1920)、《伦理学的根本问题》(1923)、《实践哲学概论》(1930)、《忠孝论》(1931)、《国民道德讲话》(1932)、《东洋伦理》(1934)、《东洋道德研究》(1940)、《人间即国家之说》(1944)等。[14]

由上述经历与著作可以看出,西晋一郎学问的出发点是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大学及研究生期间对莱布尼兹、洛采[15]、格林[16]的哲学、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界的认可。而且还参加了当时由蟹江义丸(1872—1904)组织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书会,其成员还有藤井健治郎(1872—1931)、深作安文(1874—1962)、友枝高彦(1876—1957)、野田义夫(1874—1950),共六人,每周一次轮流讲解。[17]康德哲学及新康德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日本学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其中也有东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中岛力造的感化之功。1902年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之际,应校长北条时敬(1858—1929)之请担任伦理学教授。学校创立不久,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获胜。高等师范学校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人才,而伦理道德教育责任之重大自不待言。1918年学校设置德育专业,西晋一郎任主干。1929年广岛文理大学创立,任伦理学科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随着1935年“国体明征”运动的激化,1937年文部省颁布《国体之本义》,在思想上强化日本精神、国体意识的“教学刷新”不断取得新成果,而1939年在广岛文理大学新设“国体学科”,西晋一郎就任主任教授,这也是他在政府相关机构就任各种“委员”“参与”职务多年努力的结果,在退休之前,“国体学”能够作为大学中的一个正式的学科得以设立,可以说是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18]西晋一郎与他所处时代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或许西晋一郎的确是幸福的,他在1943年去世的这一年年初,享受到了作为帝王之师的荣耀,为天皇进讲汉籍(《论语·颜渊》中的“子贡问政”章),虽然“兵”未能去,但是他的生命中也没有留下“战败”的阴影。如他的弟子所言,他以个人的生命深切地达到了日本民族生命的根底,因此他个人的悲剧即是日本民族的悲剧。[19]

西晋一郎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有人视之为代表日本明治时代精神的“最大、最深且最后的思想家”,并将其与西田几多郎进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思想上的巨人”是“天授”给日本民族的“天才的孪生兄弟”[20];也有人通观日本近代伦理哲学(伦理学与哲学或伦理哲学的意义)的发展,用辩证法的正反合的观点,将井上哲次郎、西田几多郎和西晋一郎三位思想家进行比较,分别将他们定位为维持传统道德思想、移植包括伦理学在内的西洋哲学和以西洋哲学为媒介发展传统思想三种类型的代表。[21]战后日本对西晋一郎哲学的研究,多局限在与其有关系的研究者中,且多抱有“复兴西哲学”的目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