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宫岛诚一郎其人(1 / 1)

宫岛诚一郎(1838—1911),号栗香、养浩堂等,出生于江户时代末期米泽藩(今属山形县)的下级藩士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汉学训练,被誉为神童。戊辰战争时期,宫岛虽担任藩校“兴让馆”助教,然心系国事,洞察天下大势,为谋求东北诸藩的团结一致以及东北问题的和平解决,奔波于东北、江户、大阪、京都等地。当时东北诸藩组成“奥(陆奥)羽(出羽)越(越后)列藩同盟”,联合对抗以西南诸藩为主的新政府军队,但在新政府军势如破竹的攻击下,北越各藩相继投降,陆奥的会泽藩若松城也于1868年9月22日被攻破,“奥羽越列藩同盟”宣告失败。

1870年(明治三年),宫岛诚一郎经胜海舟引见,结识新政府实力派人物大久保利通,由大久保推荐得以任职于明治政府的待诏院。由于宫岛具有深厚的汉学修养,主要负责诏敕及公文书的起草工作,然因身处战败一方,一直官途多舛。1872年经左院少议官,任左院仪制课课长,1875年左院被废,改任权少内史,次年内史被废转任修史局御用挂,1877年(明治十年)修史局被废任修史馆御用挂,1879年兼任宫内省御用挂,1881年7月专任宫内省御用挂。1884年(明治十七年)任参事院议官补,1886年任华族局主事补,1888年5月任爵位局主事补,同年12月任爵位局户籍课课长,1896年被敕选为贵族院议员。[4]

宫岛诚一郎还是明治时期倡导立宪政治的先驱者。1872年4月,宫岛出任左院仪制课课长时,与大议官伊地知正治协议后,向议长后藤象二郎提交《立国宪议》,实为明治新政府中最早建议制定宪法者。后来宫岛诚一郎将此建白的内容及提交过程,编辑整理为《国宪编纂起原》一书。[5]

宫岛诚一郎研究东亚局势,深感与中国友好亲善之必要。1878年初,何如璋等抵达日本后不久,宫岛就与公使馆成员建立了深厚友谊。1880年,宫岛与海军大尉曾根俊虎等人发起成立“兴亚会”,并在3月9日的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认为日中两国唇齿相依,互派使臣,结**之情,乃是亚洲的幸福。1882年,黎庶昌继任驻日公使,宫岛诚一郎与黎庶昌、杨守敬等人亦结下了深厚交情。1887年,宫岛诚一郎的长子宫岛大八(1876—1943,字咏士)经黎庶昌介绍,入保定莲池书院,先后受教于张裕钊长达七年之久,归国后成为日本著名的汉语教育家和书法家。[6]

从现存的笔谈资料可知,宫岛诚一郎初次访问位于芝山月界院中的清国驻日公使馆,是1878年2月15日,这天宫岛与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进行了长时间笔谈。而宫岛与黄遵宪的初次会晤,则为该年的4月19日,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其后,两人切磋诗文,过从甚密,尤其是该年11月,公使馆由芝公园的月界院迁至永田町的新址后,由于离宫岛家只有一街之隔,彼此交往更加密切,诚如宫岛在其《养浩堂诗集》序中所述:“黄参赞公度,与余交莫逆”,两人已成莫逆之交。后来,黄遵宪在《续怀人诗》中怀念宫岛时亦曾咏道:

一龛灯火最相亲,日日车声碾麴尘。

绝胜海风三日夜,挈舟空访沈南苹。

并自注曰:“宫岛诚一郎。君住麴町,与使馆隔一街耳,每见辄论诗。昔画师沈南苹客长崎,赖山阳闻其名走访之,阻风三日夜,及至而南苹已归,以为平生恨事。”(《人境庐诗草》卷七)诗中将宫岛视为一龛灯火下最为相亲的朋友,互相来往,从未间断。

从笔谈资料中还可看出,宫岛诚一郎还经常将自己的诗稿,送至公使馆成员传阅,恳请为其批改评点,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沈文荧,以及应邀赴日作短暂游历的王韬,都曾参与过评点工作。在黄遵宪等人的协助下,宫岛于1882年将自己的诗集编成《养浩堂诗集》五卷刊行(明治壬午新镌文库藏版),卷首依次有三条实美、何如璋、黄遵宪、沈文荧四篇序及作者自撰《例言六则》,卷末有胜安芳(海舟)、黎庶昌二人的序文。

《宫岛诚一郎文书》中记载了宫岛诚一郎与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沈文荧、王韬、黎庶昌、杨守敬等人的大量笔谈资料,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是我们研究黄遵宪的文学、史学、外交、思想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