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延寿(1820—1906),字季卿,号铁枪,生于水户史学世家,明治五年(1872)移居东京,后供职于修史馆,明治十二年(1879)请辞,专心著述。著有《皇朝金鉴》、《大日本史地理志稿》、《读史杂咏》、《读史偶笔》、《战略新编》、《铁枪文集》等。父延于曾任江户彰考馆及水户弘道馆总裁,四子延光、延昌、延之、延寿,皆为著名学者,其中延光、延寿尤为突出。
1878年,黄遵宪为延寿《皇朝金鉴》作序,对青山父子的史学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日本之史,以汉文纪事者,莫善于《大日本史》,而其书实出水户藩士之手。水户藩号多贤,有青山云龙氏者,世以史学鸣,其伯子延先(按:“光”之误),继《日本史》后,为《纪事本末》一书,而史体始备。余来日本,即闻青山氏名,后得与其季子延寿交。延寿官于史馆,平生所著述,多涉国史,与之征文考献,无能出其右者。[160]
由此可知,黄遵宪所交的日本友人之中,以青山延寿对日本史学造诣最深。
另外,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也屡次言及青山一家的史学贡献。如在卷一第20首中咏道:“萨摩材武名天下,水户文章世不如。几辈磨刀上马去,一家修史闭门居。”赞扬材武以萨摩藩为胜,而文章则以水户藩为最,并在自注中言道:“余老友青山延寿,是藩人。父延于,兄延光,世治史学,具有典型。”[161]又如在前述卷一第74首的自注中,黄遵宪介绍日本汉文史学著作时说:“汉文之史有六部,国史为编年体,水户藩源光国始作《大日本史》,是为纪传。又有水户藩臣青山延光作《日本纪事本末》,三体备矣。”[162]而黄遵宪在《日本国志》的编纂过程中,也引用了青山延光《国史纪事本末》的有关记述。[163]位于梅州的黄遵宪故居人境庐,现至今仍藏有《国史纪事本末》十九册。[164]
1878年(明治十一年)3月23日,青山延寿访问公使馆,与何如璋、黄遵宪等举行笔谈,以下是何如璋与青山之间的问答:
如璋:阅君前日与公度诸人笔谈,识议甚高,且家传史学著作极富,读所著今只编年、后序,已见一斑,拜服之至!
青山:仆家世业文字,实无识见过人,惟父兄所著书皆以汉文,无一书和文者,是其所以异他人者。(后略)
如璋:君在史馆现编何书?贵国史有各志否?如有成书,乞惠示一观为快。
青山:仆在史馆,搜索史料,是其任也。如撰修则在编修职,今仆所任,辑各藩史料也。《大日本史》有十一志略已就绪,兵志、刑法志已刻成,其他校合未毕也。”[165]
据此可知,作为水户史学世家,青山延寿的父亲延于、兄长延光皆以汉文著作传世,而延寿在史馆的工作主要是搜集史料。笔谈中,青山延寿还介绍说,《大日本史》11志(笔者按:实为10志)当时只刊行了兵、刑二志,其他尚未校合完毕。《大日本史》10志(神祇、氏族、职官、国郡、食货、礼乐、兵、刑法、阴阳、佛事)最终全部刊行完毕,还须待到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因此黄遵宪编纂《日本国志》时,除兵、刑二志外,其余诸志皆未能参照。
当日笔谈中,黄遵宪还问及青山延寿的读书爱好及修史馆待遇等事。
公度:自史馆散直后,在家何以消遣?尤爱读何书?
青山:散直以后读书消遣,惟仆性鄙野,日从尘事,为能专心于书也。
(中略)
公度:何以为生涯?史馆之俸能赡一家耶?
青山:史馆之俸大足为生涯。仆前在东京府俸倍今日,以故得起松风楼也。[166]
由此可知,虽然修史馆之俸禄较之东京府约少一半,但也足以养家糊口。
青山延寿学识渊博,家藏史书极为丰富,可以推断,与其交流,是黄遵宪获取有关日本史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