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中日签订《修好条规》,规定互派使节,由此揭开了近代中日外交及文化交流的序幕。此后,国人纷纷东渡,或出使,或观光,或视察,或留学,在对日本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出大量的日本研究书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著作,当属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共40卷50余万言,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日本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曾被誉为“数百年来鲜有之作”(薛福成《日本国志序》[65]),甲午战争后又被“海内奉为瑰宝”(狄葆贤《平等阁诗话》[66])。它不仅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学界有关《日本国志》研究颇多,已取得丰硕成果。[67]以下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一些调查研究成果,分别就《日本国志》的编纂过程、编纂动机、体例特征、主要协助者及其影响、版本等问题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