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事诗》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外交家、改良思想家黄遵宪研究日本的代表作之一,与他的另一部巨著《日本国志》并称为近代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双璧。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76年中举,1877年11月随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赴日,作为公使馆的参赞官,除了协助何如璋处理当时中日间存在的各种外交问题如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外,还广交日本友人,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公务之余,对日本社会进行深入调查,仔细观察,于1879年冬撰成《日本杂事诗》,由总理衙门交同文馆以聚珍板刊印。
《日本杂事诗》初版本上下二卷共收诗154首,分别从国势、天文、地理、政治、文学、风俗、服饰、技艺、物产等各个方面,以诗夹注的形式对日本进行了系统而形象的描述。就内容而言,它堪称呼黄遵宪完成于1887年、40卷50余万言的煌煌巨著《日本国志》的姐妹篇。所不同的是,《日本杂事诗》是采用七言绝句形式的文学作品,而《日本国志》则是采用中国传统史书中“志”这一形式的历史书籍,从这方面来看,二者相辅相成而又相映成趣。
《日本杂事诗》刊行后,受到中日两国诗人们的极大赞誉,日本汉学家石川英在《日本杂事诗》跋中惊叹道:“公度来日未及二年,而三千年之史,八大洲之事详确如此,自非读书十行俱下,能如此乎?”[25]另外当时应日本报社之邀,作为民间文人首次赴日的清末著名改良思想家王韬,看到《日本杂事诗》稿本后,也对此大加赞赏,“读未终篇,击节者再”[26],恳请将稿本带回香港,在其主持的《循环日报》社用活字板排印。此后它曾在中日两国被多次翻刻刊印,1890年黄遵宪任驻英公使馆参赞期间,于闲暇之余,对初版本(以下简称“原本”)进行大规模的修订补充,将原诗的154首增至200首,于1897年4月在长沙刊印,是为“定本”。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将《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一道,推荐为了解外国的必读书籍之一,由此可见,它对于近代中国人认识和理解日本,曾起过积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笔者在进行《日本杂事诗》日文版译注的连载工作中[27],感到《日本杂事诗》虽然内容丰富,记事翔实,含英咀华,不乏佳作,但也有不少诗歌平仄不甚协调,且多用日语固有词汇,虽具异国情调,却不易理解,与一般的七言绝句大异其趣。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从何种角度来进行说明呢?笔者以为,只有正本溯源,深入探讨有关《日本杂事诗》的源流问题,才能找到较为满意的答案。由于以前论述《日本杂事诗》的有关文章,鲜有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偶有提及,也总是蜻蜓点水,语焉不详,未能展开深入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不妥之处,望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