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谈的主要参加者及笔谈资料的收藏情况(1 / 1)

本书所收笔谈资料的参加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的文人,他们自幼受过良好的汉学教育,通晓中国经典,能够使用汉文这一“汉字文化圈”内的通用文字自由交流,以克服语言不通所造成的巨大障碍,甚至常常赋诗酬唱,以增加彼此间的感情。下面就参考相关数据,对本书笔谈的主要参加者以及笔谈数据的整理收藏情况予以说明。

(一)中国人

参加本书各编笔谈的中国人,除了驻日公使馆员外,还有明治初期旅居东京的民间文人,以及短期游历日本的观光者。

1.驻日公使馆员

虽然本书收录了不少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的有关笔谈,但总体而言,首届驻日公使馆员之中参加笔谈最多者,应属参赞官黄遵宪及随员沈文荧。

何如璋(1838—1891),乳名行扬,字衍信,号子峨,别号璞山[11],广东大埔人。1861年中举,1868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升翰林院侍讲,1877年加二品顶戴充出使日本钦差大臣,成为中国首任驻日公使。1882年任满归国,补授翰林院侍讲学士,次年任福建船政大臣,补授詹事府少詹士。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福建水师战败,遭革职遣戍张家口。1888年释回故里,主持潮州韩山书院,1891年病逝。著有《使东杂咏》、《使东述略》、《袖海楼诗草》、《管子析疑》等,除《管子析疑》三十六卷抄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外,其他诗文稿大都收入吴振清、吴裕贤编校整理《何如璋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斯桂(1817—1888),字鲁生,浙江慈溪(今宁波市)人。1855年开始担任清廷引进的第一艘现代海轮“宝顺轮”船长,在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屡败海盗,战绩卓越。1862年在李鸿章军营任职,次年充曾国藩幕僚。1863年为丁韪良(W.A.P Martin)汉译《万国公法》作序,以春秋列国比拟中国与欧美诸国,并强调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振兴,对中日两国知识界产生深远影响。1874年日本以台湾土著人误杀琉球船民为借口,悍然发动侵台战争,张斯桂随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交涉。后由沈葆桢极力举荐,得以步入外交舞台。1877年以三品顶戴候选知府出任钦差副使大臣,1882年任满回国选授直隶广平府知府,1888年卒于官。著有《使东诗录》、《游艺斋杂著》等。[12]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观日道人、东海公等,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76年中举,1877年以五品衔即选知县任首届驻日公使馆参赞官,1882年调任驻旧金山总领事,1890年任驻英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奉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8年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同年以三品京堂派充出使日本钦差大臣,因戊戌变法失败而遭放归故里,1905年病逝。著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其著作大都由陈铮先生编入《黄遵宪全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其中第五编“笔谈”即收录了黄遵宪与大河内辉声、宫岛诚一郎、冈千仞、增田贡、金宏集等的笔谈数据。

沈文荧(1838—1880?),字梅史,号春萍馆,浙江余姚人,擅诗词书画,通音律。据其1878年3月3日与大河内辉声笔谈及1879年12月11日与增田贡笔谈可知,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余姚时,曾率民兵抗击。后北上应礼部试,1865年投身陕西提督雷正绾帐下,转战关外,跋涉于天山葱岭之间。1877年以正五品陕西省候补直隶州知州任公使馆随员,1879年底丁忧回国,旋即去世。著有《春萍馆诗草》、《春萍馆外集》、《名石斋古文稿》等。

此外,参加本书笔谈的首届公使馆员尚有廖锡恩(字枢仙)、潘任邦(字勉骞)、何定求(字子纶)、刘寿铿(字小彭)、梁居实(号诗五)、黄遵楷(号幼达)、杨枢(字星垣)、任敬和(字谦斋)、陈衍范(号访仲)、刘坤(字静臣)等人。

2.旅居日本的民间文人

除上述公使馆员等正式外交使节外,明治初年的东京还活跃着一群中国民间文人,包括《大河内文书》中频繁出现的浙江慈溪王氏兄弟——王仁乾、王治本、王藩清以及张滋昉、冯雪卿等人,他们自明治初期即长期旅居日本,虽在本国名不见经传,却颇受日本友人厚爱,频频出入贵族豪门,或教授汉语,或侍宴酬唱,或题字赠画,或作序评诗,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民间力量。

王仁乾(1853—?),字惕斋,浙江慈溪人。1870年赴日,主要经营书店,专售汉籍和文具。1877年末于浅草黑船町开设“凌云阁”,翌年初迁至筑地入船町。直至清末一直旅居日本。著有《无师自通东语录》,为我国最早的日语学习工具书。[13]

王治本(1835—1908),字维能,号桼园,又作漆园,别号梦蝶道人,浙江慈溪人,王仁乾族兄。1877年应日本汉学家广部精之邀赴日,先后任日清社、同人社汉语教师,后自创诗社“闻香社”,与大河内辉声交情深厚。据《大河内文书》,1878年9月初被聘为公使馆试用的“学习翻译生”,代为起草文书,并翻译日本诗文。1879年1月调任神户领事馆随员,旋即归国参加科举考试,4月复来日,寓居大河内辉声家,任其汉诗文教师。后多次漫游日本各地,1906年归国,两年后卒于故里。著有《栖栖行馆诗稿》、《舟江杂诗》等,此外尚有大量笔谈及为日本人所撰的序跋存世。[14]

王藩清,生卒年不详,字体芳,号琴仙,浙江慈溪人,王治本表弟,秀才及第。1877年7月赴日,初任日清社汉语教师,后以文为生,工书画,善音律。著有《翰墨遗余香》、《清国王琴仙书画状》、《桃园结义三杰帖》等。

张滋昉(1839—1900),《大河内文书》中作“张鼒昉”,字袖海,号浮查散人,北京大兴人。1879年赴长崎,翌年赴东京,先后在兴亚会支那语学校、庆应义塾大学、东京外国语学校、中国驻日公使馆东文学堂、东京帝国大学等任教。1899年回国,翌年殁于上海。

冯雪卿(1844—1926),名沄,字雪卿,号卧云,以字行,浙江慈溪人。青年时游沪,从钱塘吴鞠潭学书,画则师嘉兴朱梦庐,与任伯年、胡铁梅、舒萍桥友善。1875年以后,历游鄂、湘、川、粤诸省,嗣又东渡日本,受聘东亚语学校,长期教授中国书画及汉语。

除此之外,本书笔谈中所见寓居日本的汉土人士还有叶松石、卫铸生、周幼梅、陈曼寿等人。

3.游历日本之文人

明治初期,尚有一些文人或应邀或自费游历日本,留下了一些与日本友人的笔谈资料,其中尤以王韬和李筱圃最为著名。

王韬(1828—1897),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等,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思想家,著有《普法战纪》、《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西学原始考》等。1879年4月至8月,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游历日本长达四个月,先后考察了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地,撰成《扶桑游记》三卷。所到之处,受到日本友人的盛情款待和热情欢迎,本书笔谈数据之中,王韬名字频繁出现,足见其在日本影响之深且广。

李筱圃,生卒年不详,江苏扬州人,曾任江西省吉安府莲花厅抚民同知。于1880年5月4日自上海出发,7日抵达长崎,先后游历长崎、神户、大阪、京都、横滨、东京等地,6月16日归国。王锡祺所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中收有一部题为《日本纪游》的东游日记,作者却作“阙名”。日本已故山形大学教授佐藤三郎先生根据《大河内文书》“庚辰笔话”中的笔谈资料,考证出《日本纪游》的作者即为李筱圃[15]。20世纪80年代钟叔河先生主编《走向世界丛书》时,曾将《日本纪游》收录其中,作者标明为李筱圃。[16]

(二)日本人

自1877年11月底初抵日本,至1882年3月任期届满,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等驻日四年有余,由于能与日本文人通过笔谈自由交流,得以克服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沟通障碍。据黄遵宪自称:“遵宪来东,士大夫通汉学者十知其八九”[17],可见与日本汉学家交流之广泛。参与本书笔谈的日本人士众多,不胜枚举,而各编笔谈资料的整理者大河内辉声、宫岛诚一郎、石川鸿斋、冈千仞、增田贡,可谓其中的杰出代表。

大河内辉声(1848—1882),又称源辉声、源桂阁,本姓松平,幼名恭三郎,名辉声、辉照,号桂阁,幕末高崎藩(今群马县南部)藩主。曾任幕府陆军奉行助理,1869年为藩知事,1871年因废藩离任,后为华族。

1878年2月25日,在王治本及沈文荧的引荐下,大河内首次拜晤公使何如璋。自此,大河内频繁造访公使馆,风雨无阻,殆无虚日。有时带来的是旧藩主(如越前丸冈藩藩主有马道纯、大和高取藩藩主植邨家壶等),他们大都在废藩置县后被封华族,远离政治,专事风雅;有时带来的则是旧臣(如松井强哉、高木正贤、谷山之忠、山田则明、宫部襄等);更多的时候则是与石川鸿斋、龟谷省轩等汉学家老友聚首公使馆,同何如璋、黄遵宪、沈文荧等人尽情笔谈,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笔谈中,大河内屡屡尊称仅仅年长十岁的公使何如璋为“慈爹”,就充分体现出其对中华文明的顶礼膜拜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大河内在与中国文人交流时,即使对方会说日文或带有翻译,也明确表示更愿利用笔谈。如1878年2月25日大河内首次造访公使馆即言:“自今以后,每访两公使,不宜待魏少年之陪侍,却为笔话之妨害。”1878年3月1日作《钦差大臣公署初谒作寄梅史沈君一律》诗曰:“不假辩官三寸舌,只挥名士一枝毫。莫言东海几蛮语,叙谈通情何可劳。”1878年6月16日又言:“弟口讷不喜口谈,惟以一枝笔换千万无量语言”[18]。其目的是尽量留下清人墨宝,作为大河内家永世纪念。甚至在给中国友人写信时,大河内也不忘最后附上一笔“尊覆赐此余白”,并为对方回信留出充足空间,以便更好保存这些来往信函。

每当在公使馆见到新的面孔,大河内都会要求与对方笔谈。而每次笔谈之后,大河内都会精心整理,用红笔对笔谈中的人物、地点、动作、摆设、酬唱、信函等进行细致的补充说明。为便于分辨笔谈作者,大河内用红笔写上对方的一个名字,如以“如”字代何如璋,“斯”代张斯桂,“公”代黄公度,“梅”代沈梅史,“桼”代王桼园,“桂”代源桂阁,“鸿”代石川鸿斋,“省”代龟谷省轩等。另外,对于每次笔谈(大河内皆用“笔话”二字),皆按年月日进行编号,精心整理,装裱成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笔谈具体场景提供了极大便利。

据大河内生前好友龟谷省轩所撰《大河内桂阁君墓碑》:“君天资敏捷,善文辞,工笔札,有诗数卷,清韩笔话百卷藏于家”,这些笔谈后皆移至大河内家的菩提寺——位于埼玉县新座市野火止的平林寺内。而据已故早稻田大学教授实藤惠秀先生统计,现存笔谈共计73卷71册,包括笔谈原件以及实藤惠秀与佐藤三郎先生根据笔谈原件抄录者(以下简称“实藤抄本”)[19]。实藤先生将这些笔谈资料通称为《大河内文书》,今主要藏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图书馆及早稻田大学图书馆。1968年,实藤惠秀、郑子瑜两先生将其中的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部分整理刊行,名曰《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1968年版)。后郑子瑜先生又对《笔谈遗稿》进行修订,最新改订本《与日本友人大河内辉声等笔谈》收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本书[20]第一编“与大河内辉声等笔谈资料”主要根据《大河内文书》中的“戊寅笔话”(原有26卷,现存25卷,缺第24卷,其中第6卷及第15卷为实藤抄本)、“己卯笔话”(原有16卷,现存15—16卷,缺第1—14卷,其中第16卷为实藤抄本,与庚辰笔话第一卷合为一册)、“庚辰笔话”(原有10卷,现存9卷,缺第10卷,其中第1.4卷为实藤抄本)编校整理,除吸收了前述《笔谈遗稿》中的相关成果外,还补充了何如璋、张斯桂、沈文荧、王桼园及其他公使馆员与大河内等日本友人的大量笔谈资料。

宫岛诚一郎(1838—1911),字栗香,号养浩堂,幕末米泽藩(今山形县南部)藩士。自幼接受汉学训练,被誉为神童,曾任藩校“兴让馆”助教。幕末曾作为米泽藩的情报人员被派往江户及京都等地,戊辰战争期间,为谋求东北列藩联盟而东奔西走。明治维新后曾任左院议官、修史馆御用挂、宫内省御用挂、宫内省华族局主事补、爵位局主事补等,1896年被敕选为贵族院议员。着有《国宪编纂起原》、《养浩堂诗集》等。

据笔谈资料可知,宫岛初次访问位于芝山月界院的公使馆,是1878年2月15日,该日与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进行了长时间笔谈。而宫岛与黄遵宪的初次晤谈,则为4月19日,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尤其是该年11月,公使馆迁至华族会馆新址后,由于宫岛家离公使馆只有一街之隔,交往更加密切。其间情形,诚如宫岛在《养浩堂诗集》序所言:“黄参赞公度,与余交莫逆”,而黄遵宪后来也在《续怀人诗》其七怀念宫岛时咏道:“一龛灯火最相亲,日日车声碾曲尘”(《人境庐诗草》卷七),足见两人往来频繁,交情深厚。值得注意的是,宫岛一方面通过与何如璋、黄遵宪、沈文荧等公使馆员诗文交流,增进感情;另一方面却又利用与公使馆员的笔谈,暗中为明治政府提供有关琉球归属交涉等方面的情报。

宫岛与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及继任公使黎庶昌等人,皆有大量笔谈,这些笔谈资料今多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及国立国会图书馆宪政数据室,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编有《宫岛诚一郎文书目录》,国立国会图书馆编有《宫岛诚一郎关系文书目录》,以方便研究者利用。此外,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鱼住和晃先生也收集了不少笔谈原件的照片及其复印资料,编有《宫岛家文书收录数据目录》。[21]

由于宫岛不像大河内那样每次笔谈后立即整理,因此《宫岛文书》中的笔谈原件散乱情况相当严重。1882年5月9日,宫岛在整理笔谈资料时就曾慨叹:“以上清使笔谈,偶然存箧底者,收录以净书。其不存者,加倍之。诚可惜!诚可惜!”[22]可知早在首届公使馆员任期届满的1882年,就有一半笔谈已经散佚。

1893年,宫岛将与何如璋、黄遵宪等首届公使馆员的笔谈资料重新整理誊录,编为五卷,今第二卷封面尚有宫岛长子、著名书法家宫岛大八(号咏士)的题签《栗香大人与支人之问答录》[23]。《问答录》记录了自1878年2月15日初晤公使何如璋、副使张斯桂至1882年3月于横滨送别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的全部过程,可谓经宫岛本人系统整理的最为完整的笔谈数据。而宫岛与何如璋、黄遵宪等人的一些笔谈原件,则散见于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及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宫岛文书内。陈捷博士曾将宫岛与黄遵宪的笔谈部分,整理为《与日本友人宫岛诚一郎等笔谈》,收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本书第二编“与宫岛诚一郎等笔谈资料”即以早稻田大学所藏《宫岛诚一郎文书》中的《问答录》为底本,并据笔谈原件及其他相关数据,对宫岛诚一郎与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沈文荧等人的笔谈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校整理。

石川鸿斋(1833—1918),名英,字君华,号鸿斋、芝山外史,三河国(今爱知县)丰桥人。著名汉学家,工诗画,着有《日本文章规范》、《鸿斋文钞》等四十余部。

由于石川鸿斋住在芝山月界院公使馆附近,1878年春便携知恩院大教正彻定、天德寺少教正义应二僧来访。开始,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等人皆误以为石川亦沙门中人,鸿斋乃作诗自辩,众人相继唱和,以为笑谈,后石川将此诗文酬唱编为一书,名曰《芝山一笑》。名字由来,据王治本序:“夫曰芝山,详其地也;曰一笑,白其诬也。”

《芝山一笑》由日本东京文升堂于1878年8月28日刊行,乃近代以来第一部公使馆员与日人之间唱和的诗文专集。虽然封面题签曰“清钦差大臣何如璋、同钦差副大臣张斯桂、日本石川鸿斋赠答”,但实际上收录了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沈文荧、刘寿铿、廖锡恩、潘任邦、何定求等八位公使馆员及寓日文人王治本、王藩清与石川鸿斋间的酬唱问答,并附有秦苏山、青木可咲、太田晴斋、西岛睡庵以及黄遵宪、沈文荧等人的诗评。卷首有沈文荧、王治本、源辉声、清泽秀等人所作序文,卷尾有彻定、义应、冈千仞的跋文以及藤原忠负、桂香、西岛俊、小野愿、青木可咲、松井操、增田贡、龟谷行、森鲁直等人的诗文题识。虽然龟谷省轩在题识中指出,这些诗文酬唱“大率一时仓猝之作,未暇求其工致”,但诚如沈文荧序中所言,“贤士大夫,联骑骈毂,往来过从,欢若一家,觞酒豆肉,言笑宴宴,此盖千古以来所未有也。”尚有其重要价值。

《芝山一笑》不同于本书所收的其他各编,并非纯粹的笔谈数据,但由于诗文酬唱亦属当时文人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内容大多可与其他笔谈数据互证互补,故一并收录于本书。

冈千仞(1833—1914),名千仞,字振衣、天爵,通称启辅,号鹿门,仙台藩人,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史学家。早年求学于藩校养贤堂及江户昌平黉,博通经史。因勤王有功,历任修史馆编修、东京书籍馆干事等职。后因不满藩阀专制而辞官,以教导学生及著述自娱,着有《尊攘纪事》、《北游诗草》、《观光纪游》、《米利坚志》、《法兰西志》等三百余卷。

冈千仞与何如璋、黄遵宪等公使馆员,以及游历日本的文人王韬等均有密切交往,其日记及稿本等今藏于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文库室,包括冈千仞自身整理的《莲池笔谭》、《清燕笔话》手稿本,以及与黄遵宪的笔谈原件。这些笔谈资料已由陈捷博士整理发表于《日本女子大学纪要》(人间社会学部)第12期(2001年),其中有关黄遵宪的笔谈部分,则收入陈铮编《黄遵宪全集》上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本书第四编则以此为基础,收录了1878年8月1日、9月20日以及1979年3月的全部三次笔谈,并据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原件进行了校订。

增田贡(1825—1899),名允孝,号岳阳,骏河国田中藩(今静冈县藤枝市一带)人,明治时期汉学家。曾任藩校日知馆教授、田中藩家老等,维新后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汉文教谕。着有《清史揽要》、《满清史略》、《唐宋八大家丛话》等。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特别数据室藏有增田岳阳自身整理的《清使笔语》卷三及卷四手稿本(卷一及卷二已佚),所记与王韬等交流颇多,可补《扶桑游记》之遗漏。与《大河内文书》不同,《清使笔语》已将笔谈中的粗鄙内容全部删除,恰如增田1879年8月23日笔谈所言:“酒间谐谑,属鄙猥之言,舍旃不载。”

《清使笔语》卷三、卷四的全部内容,已由陈捷博士整理发表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编《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3期(2003年3月),部分内容则收入《黄遵宪全集》上卷(中华书局2005年版)。本书以此为基础,并根据增田手稿本以及王韬的《扶桑游记》进行了校订。

(三)朝鲜人

除了中日两国文人的笔谈之外,本书还收录了朝鲜修信使金宏集与何如璋、黄遵宪的笔谈。

金宏集(1842—1896),本名金弘集,为避清高宗讳而改为金宏集,字敬能,号道园。1880年作为修信使访日,带回黄遵宪的《朝鲜策略》,成为朝鲜开化运动的积极推进者。后任左议政,三度出任总理大臣,推动官制改革、断发令及废除科举等,1896年被民众所杀,谥号忠献。

1880年8月,朝鲜任命礼曹参议金宏集为修信使。一行共有58人,包括别遣汉学堂上李容肃、军官前中军尹雄烈、书记司宪府监察李祖渊、书记前郎厅姜玮等,其中有不少人为日后的朝鲜开化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一行于1880年8月11日抵达东京,滞留近一个月,与于9月8日(八月四日)离开东京,9月15日(八月十一日)返回釜山港。

在日期间,金宏集与何如璋、黄遵宪共进行了6次笔谈,为弥补笔谈不能尽意之憾,何如璋命黄遵宪撰写《朝鲜策略》以赠之,这些笔谈资料(“大清钦使笔谈”)及《朝鲜策略》皆收录于金宏集的《修信使日记》。笔谈原件今已不存,《修信使日记》则有两个版本:其一为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辑的《韩国史料丛书》第九卷所收之翻刻本[24],其二为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编《金弘集遗稿》所收《修信使日记》[25],乃影印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所藏之抄本。本编以《金弘集遗稿》所收《修信使日记》影印本为底本,参校国内所整理的有关何如璋、黄遵宪与金宏集的笔谈数据。

以上是有关本书[26]笔谈主要参加者及笔谈资料情况的介绍,至于笔谈中出现的其他人物,请参考各编注释;而有关编校时的注意事项,则请参阅各编的“编校说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