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笔谈与东亚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 清代首届驻日公使馆员在日笔谈资料研究 一、前言(1 / 1)

笔谈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自序:“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1]此处所谓笔谈,乃以笔砚随时记录之意。后来则称以文字交换意见或发表意见为笔谈。《现代汉语词典》“笔谈”条列有如下三项释义:

(1)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

(2)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

(3)笔记(多用于书名):《梦溪笔谈》。[2]

本文所称笔谈,即用笔写字、代替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交流方式,亦称笔话、笔语,乃东亚汉字文化圈内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交流在近代以前尤为普遍,甚至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者常与朝鲜通信使用汉字笔谈的方式来争论儒学问题,来自安南的使节与朝鲜使节互赠汉诗等,可以说,笔谈乃近代以前东亚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

由于笔谈诉诸文字,主要用毛笔书写在纸上,虽然大多已经散佚,但仍有一些笔谈得以保存,流传至今,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民间私人文书中,时而可以发现不少笔谈记录。

王晓秋教授曾指出笔谈资料的三个特点:一是原始性和真实性,二是内容的多样性与广泛性,三是互动性和趣味性。[3]笔者曾编校整理《清代首届驻日公使馆员笔谈资料汇编》[4],收录何如璋、张斯桂、黄遵宪、沈文荧等首届驻日公使馆员与日本友人及朝鲜修信使的笔谈资料五种,从中可以读出明治初期以东京为舞台的东亚文化交流画卷。本文在综合梳理上述五种笔谈资料的基础上,从笔谈资料与外交、汉诗酬唱、诗文切磋、资料提供等视角,对笔谈资料与东亚文化交流的诸问题进行探讨。

笔谈乃东亚文人相互交流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史料的唯一性与连续性,能够超越时空留存于世。由此而言,笔谈资料是一座研究东亚外交及文化交流的宝库,值得我们从各个角度去探讨。由于同属汉字文化圈,东亚各国笔谈资料丰富,涉及面广,其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不可低估。

通过对这些庞大的笔谈资料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综合研究,不仅可以拓宽和深化东亚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字文化圈内的软实力,对新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