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倭寇入侵与明代日本研究的兴盛
唐末大乱,中国遭受严重破坏。894年(唐昭宗乾宁元年,日本宇多天皇宽平六年),在菅原道真的建议下,持续260多年的遣唐使派遣终止了。自此中国与日本的官方交往虽然停止,但民间交流依然络绎不绝,日本入宋僧人与贸易商亦频繁往来于中日两国之间,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有关日本的知识亦渐渐传入中国,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将从留学僧安觉听来的日语单词分别用发音相近的汉字一一加以介绍。[73]到了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又在其编纂的《书史会要》一书中,根据当时日本入元僧人提供的资料,按照“いろは歌”顺序,第一次完整记载了日语的47个假名,指出其用途乃是“能通识之,便可解其音义”。[74]
然而,中国的日本研究取得飞跃发展,还是进入明代以后的事情。这种日本研究兴盛的直接原因,当然主要是为了抵抗倭寇的入侵。16世纪明朝与日本交流中断后,倭寇在大陆大行掠夺,尤其是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倭寇活动最为猖獗。倭寇初期成员主要由日本人组成,而后期则也包括中国人及韩国人。
明朝政府为了有效地抗击倭寇,积极鼓励官府与民间进行系统的日本研究。对于当时的情况,郑余庆在《日本考略·引》中指出:
余庆承乏定海,适遭其穷,以守城官兵并力拒守,蕞尔区壤,独不罹害,幸亦多矣。窃以幸不可再,思患而预防之者不可不密,蚤夜展转,以图后计。时即有若邑庠弟子薛生俊者。……乃命俊为《日本考略》若干卷,诚有裨于边防也。
在这种外患压迫下,明代涌现了大量研究日本的著作,主要代表作有薛俊的《日本考略》、郑若曾的《日本图纂》、《筹海图编》(以上为嘉靖年间刊行);李言恭、郝杰的《日本考》、郑舜功的《日本一鉴》(以上为万历年间刊行)等。
(二) “寄语”的搜集
明代日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反映在研究著作数量比以前大为增加,更主要的还体现在其研究质量方面达到了颇高的水平。“寄语”的创立便是其重大成就之一。
“寄语”一词,乃起源于《礼记·王制篇》: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75]
薛俊在《日本考略》亦说明道:“寄即译,西北曰译,东南曰寄”,并在该书中特设“寄语略”一栏。据此我们可知,所谓“寄语”,乃指日语词汇的汉译。如该书中所记“秃计、月”“乌弥、海”“摇落、夜”,上面为用汉字摹拟的日语发音,下面为该日语词汇所指的汉语意思。
明朝的日本研究书籍皆很注重“寄语”的搜集,如薛俊《日本考略》收录了358个,郑舜功的《日本一鉴》收录了3401个,李言恭、郝杰的《日本考》收录了1186个,如此以“寄语”方式大量介绍日语单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尚属首次。也正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寄语”积累,和歌的汉译也就成了可能。
(三) 《日本考》中的和歌汉译
随着“寄语”研究的进展,和歌的汉译亦同时开始了。下面我们就以李言恭、郝杰编撰的《日本考》为对象,具体考察一下其中的和歌汉译问题。
《日本考》编撰与明万历年间,全书共由5卷组成,对当时日本的情况,从地理、风俗,到文字、工艺等,皆作了较为具体而全面的介绍。其中,卷三的“歌谣”部收有和歌39首,卷五的“山歌”收有歌谣12首,共计和歌51首,并对它们一一作了具体的汉译。这些歌,大多取自《古今集》、《后撰集》、《拾遗集》、《后拾遗集》、《伊势物语》等处,内容则是多种多样。
鹿悲红叶
纵观《日本考》中这些和歌的汉译,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色,即译者在翻译这些和歌时,每首都将其翻译程序加以细致而周到的说明。下面,我们就以《古今集》卷四的著名和歌“奥山に紅葉ふみわけ 鳴く鹿のこゑきく時ぞ 秋はかなしき”[76]为例,看看其具体的翻译程序。
远山尼 木密之勿密外计乃姑失革那那可叶吉古时活秋 所革乃失气
に もみぢふみわけ なくしかの こゑきく は あきぞ 遠山 時 かなしき
读法:多委阳脉尼木密之勿密外计乃姑失革那可叶吉古秃计活阿气所革乃失气
切意:远山红叶落,鹿踏自悲鸣,
时值秋残后,声叫苦难听。[77]
首先,按照中国诗歌习惯,译文中加上了“鹿悲红叶”这一题名。其次,为保持原有风貌,对原文皆先以音译汉字,再以汉字、假名混合方式进行介绍。
这首歌通过鹿的鸣叫声来感觉秋季的来临,在日本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仔细看来,这里所介绍的与现今日本所流传的版本稍有出入,有不少地方出现错误。如原文的“奥山に”改成“遠山に”,“こゑきく時ぞ”改成“こゑきく時は”,“秋は悲しき”改成“秋ぞ悲しき”。这些不同,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另外,“读法”中误衍一“那”字,“释音”中将“外计”(わけ)的意思误解为“悲”等,说明当时的日语理解水平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具体翻译过程,大致分为“呼音”“读法”“释音”“切意”四个步骤。“呼音”乃是使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注音,相当于上述的“寄语”。“读法”则是将“呼音”中所得的汉字发音填入句中,得出全句的日话发音。“释音”则分为“正音”(如“远山”)、“助语”(如“尼”)以及对音译汉字的意思说明(如木密之)三种。
经过如此细致而周到的解释,最后译者在“切意”中将整首和歌译为五言汉诗。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译文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五言绝句形式,作为中国古典绝句,其本身亦自成一格,饶有情趣,可谓和歌汉译中的精品。
在和歌汉译中,译文除了上述用五言绝句以外,还有四言四句、七言二句、七言绝句、四五言杂句、四六言杂句、五七言杂句等各种形式。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中是因诗制宜的。如将《古今集》卷首的在原元方在立春之日所做和歌「年の内に春はきにけり ひととせをこぞとやいはん ことしとやいはん」[78],题为“年内立春”,译为四言四句:
年内立春,已一年别。
筭旧年节,当今时节。[79]
他如在原业平的著名和歌“月やあらぬ春や昔の春ならぬ 我が身一つは 元の身にして”(《古今集》747,《伊氏物语》第4段),译文就题为“难中春怨”,译为如下四六杂言体:
月非昔月,春非昔春,
我身不比故旧,
故旧不是我身。[80]
在由于倭寇活动之猖獗而引发的对日本研究的空前高涨之势中,和歌的汉译盛开出美丽的花朵。然而,倭寇之患逐渐消失后,研究日本的热情便又衰退下去。明代取得的丰硕成果,未能得到后人的继续推进,其时所进行的和歌汉译,并未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什么大的影响,其后便渐渐为人们所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