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三问的《临刑诗》(1 / 1)

除上述中日两国外,在朝鲜文学史上,成三问的《临刑诗》也广为流传。

成三问(1418—1456),字谨甫,号梅竹轩,李氏朝鲜第四代名君世宗之重臣,曾任集贤院学士,协助世宗创立“训民正音”(朝鲜文字),为李朝初期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世宗去世后,继之即位的体弱多病,两年后病逝。其后,年仅12岁的端宗即位,通时野心勃勃的皇叔首阳大君(世祖)也开始剪除异己,伺机篡位,最终于1455年6月以禅让形式迫使端宗退位。成三问等先朝重臣认为此举有悖于君臣之道,于世祖即位后第二年,计划乘世祖接见明朝使节之际将其暗杀,终因事败未遂,成三问、朴彭年、俞应孚、李垲、何纬地、柳诚源等六人或被处死或自杀,被称为“死六臣”。而金时习、南孝温、元昊、李孟专、赵旅、成耽寿等六人,则从此远离朝政,隐居山林,被称为“生六臣”。他们或放浪形骸,或专心著述,其中金时习所撰《金鳌新话》成为朝鲜文学史上最初的小说。

以上故事作为朝鲜史上的重要事件而脍炙人口,长期在民众之间广泛流传,成三问的《临刑诗》,则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家喻户晓,至今仍收录于各种教材及辞典之中。

然而,据滨政博司调查,该诗并不见于成三问的文集《成谨甫集》,而是收录于《死文臣文集》著所引的著《稗官杂记》,其内容如下:

南秋江作六臣传,其李垲传曰:邻车载有诗云:禹鼎重时生亦大云云。朴彭年传曰:光庙以领议政宴于府中,朴有诗云:庙堂深处动哀丝云云。成三问传,不知何人添注于其下曰:“临车载时有诗云:击鼓催人命,回看日欲斜。黄泉无一店,今夜宿谁家?”余按《今献汇言》,孙蕡宋潜溪高弟也。被罪临刑,口占一诗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此非成公之作明矣。实注者之误也。

《稗官杂记》的作者鱼叔权生卒年不详,1525年为吏文学官,由此推断,只是距离事件发生已过七八十年。据上述记载,不知何人在南秋江所作《六臣传》中添注“临车载时有诗云”,而加入成三问的这首《临刑诗》,南秋江即前述“生六臣”之一的南孝温(1454—1492年)。然现行本《六臣传》中并无此诗,因此很难推断此诗究竟何时为何人所插入。鱼叔权亦以孙蕡已口占《临刑诗》,而认定此处为“注者之误”。因此朝鲜文学史中将此《临刑诗》断为成三问的实际创作,如滨政博司氏所述,尚缺乏有力的证据。[29]

另外,《成谨甫集》中收录了一首题为“绝笔”的七言绝句:

食君之食衣君衣,素志平生莫有违。

一死固知忠义在,显陵松柏梦依依。[30]

这首绝笔,与成三问临终时所作的诗调《此身》风格颇为一致:

此身逝去化何物?

化为长松一株,挺立蓬莱山顶。

白雪满乾坤,惟见长松独青青![31]

二者皆借用《论语·子罕》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典故,以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忠义气节。诚如韦旭升先生所言,这首时调“境界甚高,是对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歌颂”[32],可以说较为符合成三问临刑前的实际心情。

虽然这首《临刑诗》是否为成三问实际创作值得怀疑,但从《稗官杂记》所注“临车载时有诗”云云的记载,我们也可理解为成三问于临刑前口占了这首《临刑诗》,这一点与孙蕡的“临刑口占”颇为相似。[33]

据明·董毂《碧里杂存》卷上“孙蕡”条记载:

孙蕡(中略)坐为蓝玉题画诛。临刑口占曰:“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死后,太祖闻知此事,曰:“有如此好诗,不覆奏,何也?”并诛监斩者。[34]

孙蕡临刑前口占此诗,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甚至为此而诛杀监斩官。此事另见梁忆《遵闻集》、邓球《皇明咏化类篇》别集卷133、焦竑《玉堂丛语》卷七、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等,可见在明清时期流传甚广。指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库馆臣校录《西庵集》时,于孙蕡“临刑口占”诗后录《明兴杂记》,并评价道:“今颂此诗,蕡可谓一死生,而高皇亦怜才矣。”[35]足见四库馆臣仍认为此诗乃孙蕡之作。成三问对于此诗及其背景应该是相当熟知的,因此极有可能仿效孙蕡,临行前“口占”了这首《临刑诗》。当然,也不排除后人将上述孙蕡的故事附加在成三问传中的可能性。

其后,著名学者赵翼(1727—1814)在《陔余丛考》卷二十四“孙蕡诗”条,引录《碧里杂存》和《五代史补》,首次指出此诗实乃江为之作:

此诗乃五代江为所作。(中略)今乃移之仲衍(按:蕡字仲衍),何耶?岂仲衍被刑时,诵此诗以寓哀,闻者不知,遂以为仲衍自作,而董毂记之耶?(中略)《明史》于蕡传,但云临刑赋诗,长讴而逝,而不载其诗句,较为不露。然而临刑赋诗,似亦以诗为蕡自作也。[36]

此外,赵翼还在《瓯北诗话》卷十一“诗人佳句”中摘录江为此诗,题作《临刑口占》,惟首句中“衙鼓”作“鼍鼓”。[37]至于江为制作《临刑诗》的情况,据北宋·陶岳《五代史补》卷五“江为临刑赋诗”记载:

江为,建州人,工于诗。乾佑中,福州王氏国乱,有故人任福州官属,恐祸及,一旦亡去,将奔江南,乃间道谒为,经数日,为且与草投江南表,其人未出境,遭边吏所擒,份於囊中得所撰表章。於是收为与奔者,俱械而送,为临刑,词色不挠,且曰:“稽(嵇)康之将死也,顾日影而弹琴。吾今琴则不暇弹,赋一篇可矣。”乃索笔赋诗曰:(诗略)。闻者莫不伤之。[38]

可见,江为在临刑前,曾仿效顾日影而弹琴的晋代名士嵇康,索笔而赋此《临刑诗》。当然,通过前述考察我们可知,江为所赋此诗亦非本人原创,不过是对传为陈后主所作《临行诗》稍加改动而已。其中将后两句“黄泉无宾主,今夜向谁家?”改作“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并未后世《临刑诗》所沿袭,如金文京教授所述,反映了唐代以后人们出行时普遍住宿旅店这一旅行条件的巨大变化。[39]

那么,江为又是如何得知传为陈后主所作的这首《临刑诗》的呢?或许这与该诗的流传区域有关。如周作人、滨政博司氏所言,中国流传的《临刑诗》大都与南京这一地缘有关。江为曾“诣金陵求举,屡屡黜于有司,怏怏不已”(《唐才子传》卷十),为求举而在南京滞留过,应该有机会接触到这首诗。只不过,亡国之君陈后主离开南京时,虽然对前路充满不安,但并无马上要赴黄泉的紧迫感。而对于临刑在即的江为来说,《临刑诗》中所描绘的一切显得更加紧迫和悲壮,更为符合当时的心情。这一点,一直为后世的《临刑诗》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