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字文化圈共通的文学形式,汉诗在东亚各国的文学发展史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对于东亚各国的文人学士来说,赋诗言志乃是他们的必备修养,东亚各国汉诗的影响与交流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素材。本文拟对中日韩流传的《临刑诗》进行考察,以探讨东亚三国汉诗的交流问题。
据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成书)卷一记载,大津皇子在临刑前,曾赋《临终一绝》:“金乌临西舍,鼓声催短命。黄泉无客主,此夕离家向。”[1]而与此类似的临刑诗又见于中国五代江为、明代孙蕡、清代金圣叹的临刑之作以及《水浒传》等小说戏曲之中,另外朝鲜李朝的著名学者成三问也传有此作,如此便形成一个纵贯千余年、横跨东亚三国的《临刑诗》群。这一有趣的现象早在江户时期就曾引起日本学者安积澹泊(1656—1737)、三浦梅园(1723—1789)的注意,不过二人皆将其归于偶合[2]。近代以来,周作人首先对此现象加以介绍[3],其后中日学者如梁容若、严绍璗、福田俊昭等人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此归为日本汉诗向中国流传的结果。[4]近年来,由于小岛宪之、滨政博司、金文京等先生的努力,发掘了传为陈后主所作的《临行诗》及其他有关资料,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5]本文在吸收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东亚三国《临刑诗》的传承及其背景进行一番梳理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国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