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进先生从事《万叶集》研究已逾半个世纪,被誉为日本万叶研究第一人,著作等身,成果斐然。他所开创的“中西万叶学”,不仅在日本,甚至在世界比较文学界,都有着巨大影响,原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厄尔·迈纳(Earl Miner)博士就曾亲切地称中西先生为“万叶先生”。[135]日本讲谈社曾于1995—1996年,陆续推出《中西进万叶论集》全八卷,收录了中西先生有关《万叶集》的几部重要学术著作,其中第一卷及第二卷为《万叶集比较文学研究》(上下,辰巳正明校订及解题,1995年),第三卷为《万叶与大海彼岸》《万叶歌人论》(清水章雄校订及解题,1995年),第四卷及第五卷为《万叶史研究》(上下,辰巳正明校订及解题,1996年),第六卷为《万叶集形成研究》《万叶集的世界》(山田直巳校订及解题,1995年),第七卷为《万叶集原论》《柿本人麻吕》(犬饲公之校订及解题,1995年),第八卷为《山上忆良》(东茂美解题及校订,1996年)。此前,中西进先生于1978年至1983年由讲谈社文库陆续刊行《万叶集(全译注附原文)》全四册[136],其后作为别卷,中西先生又编著了《万叶集事典》(1985年),对《万叶集》的版本、研究史、万叶假名、用字法、遣外使节、官制、国名、皇室及藤原氏·苏我氏·大伴氏等贵族谱系等事项,作了非常详细的归纳和整理,二者为《万叶集》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18年底,《万叶集(全译注附原文)》已重印数十次,成为很多大学学习《万叶集》的基础教材,可见其影响之深且广。[137]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成立于8世纪中后期,共计二十卷,收录了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士兵百姓的4500余首和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日本绚丽多姿的美妙画卷。日本有关《万叶集》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万叶集》曾被某些学者用以鼓吹日本文化纯粹论,当作日本民族乃优等民族的证据,其中的某些作品被军国主义者大肆宣扬,沦为号召日本男儿为天皇战死的工具。
中西进先生1929年生于东京,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学专业,195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在反省战争的思潮中开始其学术研究,在批判战争期间国粹主义的过程中构建起其学术体系,成为用比较文学方法研究古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先驱者。
“中西万叶学”的奠基之作是1963年出版的长达1082页的博士学位论文《万叶集比较文学研究》[138]。在该书第一章《万叶集与比较文学》中,中西先生开宗明义地指出,战后万叶学的出发点,就是将此前追求的所谓“日本特性及纯粹性”[139]彻底驱除,以恢复《万叶集》的本来面貌。为此,中西先生提出了自己研究《万叶集》的两大目的:第一,将研究重点放在《万叶集》
本身;第二,以对东方文学史的参与为目的。[140]后者明显表现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宽泛视野。书中以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P.Van Tieghem)的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作家论、作品论、主题论等角度,对《万叶集》与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将《万叶集》还原到古代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生机勃勃的文化交流大潮之中,展现其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该书除大量利用有关万叶研究的文献资料以外,还充分汲取了日本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部皇皇巨著甫一出版,即在日本万叶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获1964年度读卖文学奖。此后中西先生又于1968年出版了另一部长达1124页的力作《万叶史研究》[141],收录了1961年至1967年之间发表的42篇论文。由于上述两部巨著在《万叶集》研究领域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西先生于1970年荣获日本学士院奖。由此可见,“中西万叶学”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1980年至1981年,中西先生应邀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在将近一年远离日本的安静环境里,一直在思考引用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亦即日本古典文学的作者们,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来引用中国典籍的。最终,中西先生将这种引用看作“比喻”,从接受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解读日本古典文学。《万叶集与中国文化》所收的《用作隐喻的典故》(原题为《引用的比喻》),就是这种理论的最早尝试。此后中西先生又在此基础上,对另一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详加解读,出版了《源氏物语与白乐天》(岩波书店1997年版),并荣获大佛次郎奖。该书中文版已由马兴国、孙浩两教授翻译出版。[142]
正如中西先生在《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三卷后记所述,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年,是其学术生涯的第二个开始,而《万叶与大海彼岸》[143]则宣告“中西万叶学”迎来了新的起点,该书是继《万叶集与比较文学》《万叶史研究》之后,中西先生关于《万叶集》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又一部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后曾荣获1990年度和辻哲郎奖。
《万叶集与中国文化》[144]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编“万叶集与中国文化”即选自《万叶与大海彼岸》,后编“万叶集与神仙思想”则选自《乌托邦幻想——万叶人与神仙思想》[145]。《万叶与大海彼岸》共收录论文13篇,除本书所收的八篇之外,《藤原宫御井歌》《万叶集的自然》《万叶集与大宰府》《万叶集与韩国歌谣》《人麻吕歌的修辞》等五篇论文因内容及篇幅关系,经与中西先生商议,此次割爱未译。其中《用作隐喻的典故》及《万叶集与汉语》两篇乃本丛书主编王晓平教授所译,曾收入由其翻译出版的《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146]一书。此次承蒙王晓平教授厚意,略为改动后收入本书,所引万叶和歌则保留了原译风貌。
1990年,日本大修馆书店创办旨在探讨东亚文化的《SINIKA》月刊杂志,自创刊号开始,中西先生便开始了以《万叶集的文化脉络》为题的长达两年的每月连载工作(1990年4月至1992年3月),《乌托邦幻想——万叶人与神仙思想》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结集而成。经与中西先生商议,本书翻译时省去了最后一章“荒都”。读罢本书,读者可以略窥“中西万叶学”的门径,领略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风采。书中不仅广泛涉猎中日古典有关文献,充分吸收中日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还将思考的触角,经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延伸到古代的印度、波斯甚至两河流域。其学术视野之宽广,学术功底之深厚,在当今的日本学界实属罕见。由此而言,中西先生的研究成果,不但对我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而且对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研究,都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最后,还需特别指出的是,中西先生不仅是位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还一贯积极推动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中国学者奖掖提携,关怀备至。在担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干教授期间,中西先生先后邀请了一大批国内著名日本研究学者来日,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严绍璗教授、南开大学的王家骅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晓平教授、辽宁大学的马兴国教授、杭州大学的王勇教授等人。同时,还与中方学者一同策划了中日合作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并亲自担任日方的丛书主编。该丛书中文名《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日文版名《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大修馆书店,1995—1996年版),由周一良、中西进二位先生担任中日双方总主编。丛书由中日学者联合执笔,分为以下十卷:1.历史卷(王晓秋·大庭修主编);2.法律制度(刘俊文·池田温主编);3.思想(严绍璗·源了圆主编);4.宗教(杨曾文·源了圆主编);5.民俗(马兴国·宫田登主编);6.文学卷(严绍璗·中西进主编);7.艺术卷(王勇·上原昭一主编);8.科学技术卷(李廷举·吉田忠主编);9.典籍卷(王勇·大庭修主编);10.人物卷(王勇·中西进主编)等,曾荣获亚洲太平洋出版协会1996年学术类图书金奖,在中日学界产生广阔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中西先生还在担任日本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期间,联合中日韩三国学者,于1996年发起成立了“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该国际会议由中日韩三国轮流承办,隔年召开。2006年9月中西先生不顾77岁高龄,亲自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大会,作了题为“古代日本的文化形成”的特别演讲,并被聘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的顾问教授。此外,由王晓平教授担任主编、汇聚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界最新成果的“人文日本新书”近年来由宁夏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中西先生也是丛书编委会的顾问之一,由此可见中西先生与中国学术界关系之密切。
笔者最早聆听中西先生讲授《万叶集》,是于1987年9月考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班之后。当时中西先生担任我们语言文学班的班主任,为我们讲授日本文学,包括每周讲授一次《万叶集》。先生授课时,风趣幽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每次听后都有如沐春风之感,笔者至今保留着当时的听课笔记,读来仍感受益无穷。后来中西先生的《乌托邦幻想——万叶人与神仙思想》及《中西进万叶论集》刊行之际,笔者也曾受命参加过一些文献的核对工作,当时就想一定要向国内介绍一些中西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次承蒙王晓平教授的厚意,有机会将中西先生有关《万叶集》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翻译出版,总算了结了多年来的一大心愿。
本书先由勾艳军女士译出初稿,在此基础上本人逐一加以修订,并统一了注释体例。需要说明的是,除前述王晓平教授的两篇译文外,本书所引万叶和歌均引自赵乐甡译《万叶集》[147],个别地方则根据需要略有改动。
最后,谨对丛书主编王晓平教授以及中华书局的张彩梅编辑致以衷心的谢意,并祝愿中西先生身体健康,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补记:
1.2007—2012年,日本四季社分六期刊行《中西进著作集》36卷,内容涉及《古事记》《万叶集》《源氏物语》等诸多日本古典文学,以及日本神话、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的爱情观、日本人与樱花等众多领域,与前述《中西进万叶论集》8卷一道,构成中西万叶学、日本古典学及日本文化论的巍峨高峰。
2.2013年,因对日本文学及日本文化研究和普及的巨大贡献,中西进先生作为人文学者的杰出代表,与著名演员高仓健(1931—2014)、著名书法家高木圣鹤(1923—2017)、2018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教授(分子免疫学),以及著名学者岩崎俊一教授(工学)等四人一道,荣获2013年度日本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文化勋章,2013年11月3日由明仁天皇在宫中亲自颁发。
3.2018年9月29日—30日,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日本大会在东京二松学舍大学隆重召开,中西进先生作为名誉会长,在大会开幕式致辞后,又做了题为“释、孔的哀与美”的特别演讲。中西先生虽年逾米寿,依然身体矍铄,思维敏捷,并出席了当日的欢迎晚宴,对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
4.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德仁天皇5月1日即位后的新年号为“令和”。据《每日新闻》等媒体报道,该年号的推荐者为中西进先生,典出《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序》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本文为中西进著,刘雨珍、勾艳军译《万叶集与中国文化》所作的“译后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0—314页。该书为王晓平主编《日本中国学文萃》丛书之一,收入本书时有增补。)
注释
注释
[1]和歌亦称“倭歌”,或简称“歌”,相对于汉诗(中国古诗)而言。在古代日本,诗与歌各有所指:诗,为汉诗,作者曰“诗人”;歌,则为和歌,作者曰“歌人”。后来的俳句作者,则曰“俳人”。
[2]关于《万叶集》的和歌总数,因版本及统计方式不同,日本学界存在着各种学说,其中以4536首最为普遍。然据《国歌大观》(松下大三郎、渡边文雄编)中的《万叶集》和歌编号,共计4516首,该编号自明治时期使用后,一直沿用至今。
[3]“诸君,亟早日本还;大伴御津岸边松,望眼欲穿。”(《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4]《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5]天武十三年(684)制定,分别为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八种。
[6]枕词:日本古代韵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冠于某词之前,起着修饰后续词或调整音节的作用,多为五音节构成的固定词组。
[7]序词:日本古代韵文的一种修辞手法,为引出某一词句而置于该词句前,并起修饰作用。它比枕词长,由一个或多个句子组成。
[8]《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9]《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10]《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815页。
[11]“新年伊始,初春;今日瑞雪重重降,事事尽吉祥。”《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861页。
[12]中西进:《额田王论》,收入《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一卷《万叶集的比较文学研究》(上),讲谈社,1995年版,第139页。
[13]《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下同。原歌汉字表记如下:「君待登吾恋居者 我屋戸之 簾動之 秋風吹」,日文训读如下:「君待つと 我が恋ひ居れば我が屋戸の 簾動かし 秋の風吹く」,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79页。
[14]《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原歌汉字表记如下:「風乎太尓 恋流波乏之 風小谷 将来登時待者 何香将嘆」,日文训读如下:「風をだに 恋ふるはともし 風をだに 来むとし待たば 何か嘆かむ」,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79页。
[15]原歌汉字表记如下:「君待跡 吾恋居者 我屋戸乃 簾令動 秋之風吹」(卷八,1606)、「風乎谷 恋者乏 風乎谷 将来常思待者 何如将嘆」(卷八,1607),日文训读同卷四488及489,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357页。
[16]近年刊行的成果有身崎寿:《额田王:万叶歌人的诞生》,塙书房,1998年版;多田一臣:《额田王论万叶论集》,若草书房,2001年版等。
[17]伊藤博:《万叶集释注》(二),集英社,1996年版。
[18]梶川信行:《被创造出来的万叶歌人:额田王》,塙书房,2000年版,第196页。
[19]小岛宪之、直木孝次郎、西宫一民、藏中进、毛利正守校注·译《日本书纪》(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8年版,第348页。
[20]参见梶川信行:《三位额田王》(载《国文学 解释与鉴赏》62卷8号,1995年)、《被创造出来的万叶歌人:额田王》(塙新书,2000 年版)等。
[21]身崎寿:《额田王:万叶歌人的诞生》,塙书房,1998年版,第115页。
[22]参见平馆英子:《额田王论》(收入《讲座 万叶的歌人与作品》(第一卷),和泉书院,1999年版)、多田一臣:《额田王论 万叶论集》(若草书房,2001年版)等。
[23]中西进:《万叶集》,鉴赏日本古典文学3,角川书店,1976年版,第130页。
[24]古泽未知男:《从汉诗文引用所见的万叶集研究》,樱枫社,1966年版,第167页。
[25]引自契冲:《万叶代匠记》初稿本。《河图帝通记》中“记”字为“纪”之误,原文如此。
[26]引自精撰本:《契冲全集(第二卷):万叶代匠记》,岩波书店,1973年版,第302—303页。
[27]原文如下:“《河图帝通纪》曰:风者,天地之使也。”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0页。
[28]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洛书类》,明德出版社,1975年版,第102页。“风者天地之使”这一表现形式,亦见于该书第97页《龙鱼河图》中。
[29]引自土居光知:《比较文学与万叶集》,载《万叶集大成(第七卷):样式研究篇·比较文学篇》,平凡社,1954年版,第249—250页;后收入土居光知:《古代传说与文学》,岩波书店,1960年版。
[30](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1页。
[3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9页。
[3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0页。
[33]小岛宪之:《上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以出典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考察》(中),塙书房,1964年版,第896页。
[34]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小学馆,1994年版,第279页。
[3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7—418页。
[36]全诗如下:“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衿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居欢惜夜促,在蹙怨宵长。抚枕独吟叹,绵绵心内伤。”(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0—81页。
[37]小岛宪之:《上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以出典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考察》(中),塙书房,1964年版,第896页。
[38]“须太礼”三字表音,日语读作「すだれ」(译者注)。
[39]青木周平等编:《万叶词语事典》,大和书店,2001年版,第45页。所谓“帘”为“箦+垂”之意,是由于日语中“箦”读作「す」,动词“垂”读作「たる」。“帘”读作「すだれ」,即将“箦”“垂”合在一起,表示竹箦垂下来的意思(译者注)。
[40]原歌如下:「玉垂の 小簾の間通し ひとり居て 見る験なき 夕月夜かも」。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二),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87页。
[41]原歌如下:「玉垂の 小簾のすけきに 入り通ひ来ね たらちねの 母が問はさば 風と申さむ」。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69页。
[42]原歌如下:「玉垂の 小簾の垂簾を 行きかちに 眠は寝さずとも 吾は通はせ」。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216页。
[43]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二),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87页。
[44]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216页。
[45]小岛宪之校注:《怀风藻·文华秀丽集·本朝文粹》,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9,岩波书店,1964年版,第93页。
[46]佐竹昭广、山田英雄、工藤力男、大谷雅夫、山崎福之校注:《万叶集》(一),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岩波书店,1999年版,第327页。
[47]原歌如下:「秋の野の み草刈り葺き 宿れりし 宇治のみやこの 仮廬し思ほゆ」,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8页。
[48]刘歆撰:《西京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49](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8页。
[50]辰巳正明:《秋风之歌——悲秋与闺情》,收入辰巳正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第二),笠间书院,1993年版,第489—490页。
[51]辰巳正明:《秋风之歌——悲秋与闺情》,收入辰巳正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第二),笠间书院,1993年版,第490—491页。
[52]《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53]辰巳正明:《秋风之歌——悲秋与闺情》,收入辰巳正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第二),笠间书院,1993年版,第491页。
[54]参见古泽未知男:《从汉诗文引用所见的万叶集研究》、身崎寿《额田王:万叶歌人的诞生》以及井手至《秋风之叹》(收入《游文录万叶篇一》,和泉书院,1993年版)等。
[55]井手至:《秋风之叹》,收入井手至:《游文录万叶篇一》,和泉书院,1993年版,第260—261页。
[56]《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
[57]井手至:《秋风之叹》,收入井手至:《游文录 万叶篇一》,和泉书院,1993 年版,第264 页。
[58](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59]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4页。
[60](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页。
[61]梶川信行:《被创造出来的万叶歌人:额田王》,塙书房,2000年版,第199页。
[62]以下汉译据赵乐甡译:《万叶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5—97页。
[63]原文汉字表记如下:「験無 物乎不念者 一坏乃 濁酒乎 可飲有良師」,日语训读如下:「験なき 物を思はずは 一坏の 濁れる酒を 飲むべくあるらし」。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07页,下同。
[64]原文汉字表记如下:「酒名乎 聖跡負師 古昔 大聖之 言乃宜左」,日语训读如下:「酒の名を 聖と負せし 古の 大き聖の 言の宣しさ」。
[65]原文汉字表记如下:「古之 七賢 人等毛 欲為物者 酒西有良師」,日语训读如下:「古の 七の賢しき 人たちも 欲りせしものは 酒にしあるらし」。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08页,下同。
[66]原文汉字表记如下:「賢跡 物言従者 酒飲而 酔哭為師 益有良之」,日语训读如下:「賢しみと 物言ふよりは 酒飲みて 酔ひ泣きするし 優りたるらし」。
[67]原文汉字表记如下:「将言為便 将為便不知 極 貴物者 酒西有良之」,日语训读如下:「言はむすべ せむすべ知らず 極まりて 貴きものは 酒にしあるらし」。
[68]原文汉字表记如下:「中々尓 人跡不有者 酒壷二 成而師鴨 酒二染甞」,日语训读如下:「なかなかに人とあらずは酒壷になりにてしかも酒に染みなむ」。
[69]原文汉字表记如下:「痛醜 賢良乎為跡 酒不飲 人乎熟見者 猿二鴨似」,日语训读如下:「あな醜 賢しらをすと 酒飲まぬ 人をよく見ば 猿にかも似る」。
[70]原文汉字表记如下:「価無 宝跡言十方 一坏乃 濁酒尓 豈益目八方」,日语训读如下:「価なき 宝といふとも一杯の 濁れる酒に あにまさめやも」。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08—209页,下同。
[71]原文汉字表记如下:「夜光 玉跡言十方 酒飲而 情乎遣尓 豈若目八方」,日语训读如下:「夜光る 玉といふとも 酒飲みて 心を遣るに あにしかめやも」。
[72]原文汉字表记如下:「世間之 遊道尓 洽者 酔泣為尓 可有良師」,日语训读如下:「世の中の 遊びの道に かなへるは 酔ひ泣きするに あるべくあるらし」。
[73]原文汉字表记如下:「今代尓之 樂有者 来生者 虫尓鳥尓毛 吾羽成奈武」,日语训读如下:「この世にし 楽しくあらば 来む世には 虫に鳥にも 我はなりなむ」。
[74]原文汉字表记如下:「生者 遂毛死 物尓有者 今生在間者 楽乎有名」,日语训读如下:「生ける者 遂にも死ぬる ものにあれば この世なる間は 楽しくをあらな」。
[75]原文汉字表记如下:「黙然居而 賢良為者 飲酒而 酔泣為尓 尚不如来」,日语训读如下:「黙居りて 賢しらするは 酒飲みて 酔ひ泣きするに なほ及かずけり」。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一),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4年版,第210页。
[76]小岛宪之:《上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以出典论为中心的比较文学考察(中)》,塙书房,1964年版,第931页。
[77]辰巳正明:《贤良——大伴旅人论》,载《上代文学》第34号,1974年4月。后收入辰巳正明:《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笠间书院,1987年版。中文版收入辰巳正明著,石观海译:《万叶集与中国文学》第二编“大伴旅人与中国文学”第一章“贤良”,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
[78]日文歌谣如下:「岩の上に 小猿米焼く 米だにも 食げて通らせ 山羊の老翁」,坂本太郎、家永三郎、井上光贞、大野晋校注:《日本书纪》下,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8,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248—251页。
[79]日文歌谣如下:「向つ嶺に 立てる夫らが 柔手こそ 我が手を取らめ 誰が裂手 裂手そもや 我が手取らすもや」,《日本书纪》下,第256—257页。
[80]《日本书纪》下,第261页。
[81]《日本书纪》头注,第261页。
[82]山口敦史:《白色“猕猴”与说话的体裁——日本灵异记下卷第24录考》,收入《九州大谷国文》第25号,1996年7月。
[83]《日本书纪》上,第447页。
[84]秋本吉郎校注:《风土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2,岩波书店,1958年版,第56页。
[85]《风土记》,第62页。
[86]寺川真知夫:《祈求神身脱离的神的传承——外来传承纳入视野》,载《佛教文学》第18号,1994年3月;山口敦史:《白色“猕猴”与说话的体裁——日本灵异记下卷第24录考》,收入《九州大谷国文》第25号,1996年7月。
[87]《契冲全集》第2卷,岩波书店,1973年版,第120页。
[88]卷三注释者为西宫一民,有婓阁出版,1984年版。
[89]载《万叶集》第123号,1986年2月。后收入井村哲夫:《赤小船:万叶作家作品论》,和泉书院,1986年版。
[90]载青木生子博士颂寿纪念会编:《青木生子博士颂寿纪念论集:上代文学的诸相》,塙书房,1993年版。
[91]载《万叶》第153号,1995年3月。
[92]载《讲座:万叶歌人与作品》第4卷《大伴旅人·山上忆良》(一),和泉书房,2000年版。
[93]平山城儿《赞酒歌的出典》,收入青木生子博士颂寿纪念会编:《青木生子博士颂寿纪念论集:上代文学的诸相》,塙书房,1993年版。
[94]载新潟大学《环日本海研究年报》第2号,1995年3月。
[95]另,赵乐甡在《万叶集》汉译本中亦指出:“可能借用中国‘沐猴而冠’的典故。见《史记·项羽本纪》,同见曹操诗《薤露》。”赵乐甡译:《万叶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96]高罗佩(Gulik,Robert Hans van)著,中野美代子·高桥宣胜译:《长臂猿考》,(日)博品社,1992 年版。中文译名亦作:《中国长臂猿———中国动物传说札记》。
[97]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猿猴”条。
[98]初出见于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研究会:《中国古典研究》第22号,1977年4月。后收入松浦友久:《私语的诸多相——唐诗笔记》,研文出版,1981年版。
[99]司马迁撰:《史记》(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页。
[100]《毛诗正义》孔颖达疏所引,《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1页。
[101]《本草纲目》卷51兽部之猕猴条。
[102]《史记》里仅作“说者”,汉书里则作“韩生”。
[103]《汉书》项籍传记载如下: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104]《宋书》卷二十一,《乐府诗集》卷二十七作“二十二世”。
[105]《古诗源》第一句作“惟汉二十世”,自刘邦建国至灵帝刘弘,前后二十二世,故还是“惟汉廿二世”比较恰当。
[10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44页。
[107]中岛千秋:《关于阮籍的〈猕猴赋〉》,收入广岛大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5号,1966年3 月。井村哲夫上文引论文。
[108]中岛千秋:《关于阮籍的〈猕猴赋〉》,收入广岛大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5号,1966年3月。
[109]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44页。
[110]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44页。
[111]井村哲夫上文引论文。
[112]胡志昂:《赞酒歌论》,收入《奈良万叶与中国文学》,笠间书院,1998年版。
[113]村山出:《忧愁与苦恼:大伴旅人与山上忆良》略年谱,新典社,1983年版。
[114]村山出:《大伴旅人论》,收入《研讨会:万叶歌人与作品》第4卷《大伴旅人·山上忆良》(一),和泉书院,2000年版。
[115]宫地たか:《万叶的动物们》,溪水社,2001年版,第186页。
[116]初出早稻田大学中国古典研究会:《中国古典研究》第24号,1979年6月。后收入《诗语的诸多相——唐诗笔记》,研文出版,1981年版。
[117]《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118](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1页。
[119]《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页。原歌训读如下:「天地と いふ名の絶えて あらばこそ 汝と我と 逢ふこと止まめ」,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83页。
[120]孙久富:《日本上代的恋爱与中国古典》第六章《〈万叶集〉中恋爱歌的汉诗文出典与汉语词汇的诠索及相似例的对照一览表》,新典社,1996年版。
[121]《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44页。原歌训读如下:「ひさかたの 天つみ空に 照る月の 失せなむ日こそ 我が恋止まめ」,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330页。
[122]收入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版。后收入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23]收入辰巳正明:《诗的起源——东亚文化圈的恋爱诗》,笠间书院,2000年版。
[12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1页。
[125](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4页。
[12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6页。
[127](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7页。
[128]《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原歌训读如下:「河内女の 手染めの糸を 絡り返し 片糸にあれど 絶えむと思へや」,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二),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250页。
[129]中西进:《万叶集全译注附原文》(二),讲谈社文库,1980年版,第133页。
[130]《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91页。原歌训读如下:「勝間田の池はわれ知る蓮無し然言ふ君が鬚無き如し」,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16—117页。
[131]《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689页。原歌训读如下:「蓮葉は かくこそあるもの 意吉麿が 家なるものは 芋の葉にあらし」,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译:《万叶集》(三),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6,小学馆,1995年版,第113页。
[132]中西进:《万叶集全译注附原文》(四),讲谈社文库,1983年版,第38页。
[133]报道资料:《关于万叶古代学研究所主办的首届共同研究》,奈良县企划部文化观光课、财团法人奈良县万叶文化振兴财团,2002年5月7日。
[134]本次共同研究“欧亚大陆与《万叶集》Ⅰ”的最终成果汇集为19篇论文,刊载于《万叶古代学研究所年报》第三期,2005年3月。
[135](美)厄尔·迈纳:《万叶先生》,载《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三卷附录月报第3号,(日)讲谈社,1995年版,第5—6页。
[136]其中第一册刊行于1978年,收入凡例、解说及《万叶集》卷第一至卷第五;第二册刊行于1980年,收入《万叶集》卷第六至卷第十;第三册刊行于1981年,收入《万叶集》卷第十一至十五;第四册刊行于1983年,收入《万叶集》卷第十六至卷第二十。
[137]其中第一册于2017年6月1日第52次印刷,第二册于2018年6月1日第53次印刷,第三册于2017年8月1日第34次印刷,第四册于2017年8月1日第32次印刷。
[138]中西进:《万叶集的比较文学研究》(上下),南云堂樱枫社,1963年初版。后收入《中西进万叶论集》第1—2卷,(日)讲谈社,1995年版。
[139]中西进:《万叶集的比较文学研究》(上),《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一卷,讲谈社,1995年版,第5页。
[140]中西进:《万叶集的比较文学研究》(上),《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一卷,讲谈社,1995年版,第11页。
[141]中西进:《万叶史研究》,(日)樱枫社,1968年初版,后收入《中西进万叶论集》第4—5卷,讲谈社,1996年版。
[142]中西进著,马兴国、孙浩译:《源氏物语与白乐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43]中西进著:《万叶与大海彼岸》,角川书店,1990年初版,收入《中西进万叶论集》第三卷,讲谈社,1995年版;后收入《中西进著作集》第32卷,四季社,2012年版。
[144]中西进著,刘雨珍、勾艳军译《万叶集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5]中西进著:《乌托邦幻想——万叶人与神仙思想》,大修馆书店,1993年版。该书后收入《中西进著作集》第32卷,四季社,2012年版。
[146]中西进著,王晓平译:《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7]《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