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这一名称的由来,源于汉武帝(前141—前87在位)时设置的名为“乐府”的宫中音乐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搜集整理民间各地歌谣,并培养能够演奏的乐工。也就是说,“乐府”这一机构名称后来演变为所搜集整理的歌谣的名称。《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的设置及目的记载如下: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赵国与代国指的是现今河北省与山西省一带,秦国与楚国是陕西省与江南一带,从记述来看,民间歌谣采集的范围应遍及当时的南北各地,带有把握民情的重要政治目的。中国自《诗经》以来,为政者通过采诗这一制度,重视诗歌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简单说来民谣的采集相当于现在的舆论调查,因此汉、魏的古乐府饱含讽喻精神。
另外,汉魏时代将无名氏所作乐府称为“古乐府”,此后的长时间里,原歌曲调复杂多变,衍生出许多变曲和派生曲。即使同一曲名(乐府题),歌词长短不一致的作品亦不在少数。自魏晋时期起,对民间歌谣感兴趣的文人开始对乐府进行拟作,彼时或直接使用原曲名,或在原曲名前加“代”“拟”之类的字,以示拟作。如此同一题材中不断生出新的乐府题。唐以后乐府实际上不再演唱,而是作为古乐府之题所创作的拟古乐府,成为古诗的一种。中唐时,白居易等人以当时的社会矛盾为诗针砭时弊,被称为“新乐府”。因此,乐府诗不仅创作历史长,题材也颇为丰富多彩。由于乐府诗的作者覆盖不同的社会阶层,所以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其中不仅有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吟诵生活之苦的诗歌,也有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五言长篇叙事诗。特别是后者长达357句1785字,作为中国第一长篇叙事诗广为传颂。
后来,宋代郭茂倩收集乐府诗,编成《乐府诗集》100卷,将其分为以下十二类:
(1)郊庙歌辞(郊祀和宗庙祭祀等历代国家祭祀的歌辞)
(2)燕射歌辞(六朝时代官方宴会的歌辞)
(3)鼓吹曲辞(汉代以后的军歌及仪仗队之歌)
(4)横吹曲辞(汉代以后的笛曲、在马上吹奏)
(5)相和歌辞(原为汉代以后的民间歌谣、乐府采集的汉代俗乐的主要部分)
(6)清商曲辞(六朝时代南方流行的民间歌曲,以吴声、西曲为中心)
(7)舞曲歌辞(宫廷中演奏的舞乐歌,有雅舞曲和杂舞曲)
(8)琴曲歌辞(用琴演奏的歌)
(9)杂曲歌辞(上述以外的歌辞,有不少民间歌谣)
(10)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11)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童谣、谣谶、谚语等)
(12)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
因此,可称为民间歌谣集大成的乐府诗,为我们在与《万叶集》的比较研究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