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以“沐猴而冠”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文学中的猿猴形象。由此可知,“沐猴而冠”这一表达,是从秦朝至六朝屡屡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且大抵作为激烈嘲笑朝廷高官而存在的一种表现。这与《赞酒歌》中揶揄“貌似贤良”的表达是一致的,惯用中国典故的大伴旅人,将其引入和歌之中是极为可能的。
如果将“沐猴而冠”看作《赞酒歌》第七首和歌出典的话,那前面平山城儿论文中提及的几个疑问——即“貌似贤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大伴旅人所理解的“貌似贤良”是怎样的一种人?“不饮酒之人”为何与猿猴相似?猿猴为何丑陋?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容易解答了。
通观《赞酒歌》全十三首,大伴旅人明确表现出对“貌似贤良”的责难、对“醉酒而泣”的肯定姿态。这其中第七首与猿猴相似是嘲笑,即所谓“貌似贤良不饮酒之人”。正如辰巳正明在前述论文中指出的那样,“貌似贤良”是“贤良方正”的“贤良”的译词,原本在中国是作为官吏录用之际,考察其德行的词,但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实际状态已经是充满伪善。正如井村哲夫所言,“天平时代是在律令制这一法制、礼制上,在大小贵族势力相互对抗下成立的社会,所以不难想象,这其中因循姑息的法制主义者、形式上的礼教主义者、左顾右盼媚俗的出世主义者、保身主义者、巧言令色者等人蔓延开来,大伴旅人的反抗,正是针对这种时代与社会的伪善风气”,可以理解这第七首和歌的嘲笑、讽刺意味。[111]
又如胡志昂在《赞酒歌论》中指出的那样,闻知长屋王之变的大伴旅人真切地感动悲愤,将“貌似贤良”不知分寸痛骂为猿猴,或许可以看作是藤原武智麻吕和藤原宇合。[112]如比照中国“沐猴而冠”的用例,有充足理由认为大伴旅人《赞酒歌》揶揄的对象,是不择手段、执朝政牛耳的藤原氏。
《赞酒歌》的创造年代,据村山出的推断,为天平元年(729)[113],很可能在长屋王被藤原氏谋杀事件发生不久之后。实际上,前文赵乐甡的论文就将《赞酒歌》看做是“长屋王之变后,鲜明反映帅之心境的作品”。也正如村山指出的那样,“貌似贤良”作为伪善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在长屋王之变中,大伴旅人对大伴一族的前途深感不安,这应该是他作此和歌的契机。[114]
如上文加藤清介绍的,大伴旅人的《赞酒歌》与山上忆良的《罢宴歌》可以理解为是一系列的和歌群,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看作大宰府宴会上的作品。例如宫地多贺就在《万叶的动物们》中认为,大伴旅人嘲笑的直接对象是山上忆良之后,有如下论述:
山上忆良虽在宴会上中途退席,但不想惹大伴旅人不适,故将妻子儿女带去。但这反倒伤害了大伴旅人的自尊心。大伴旅人也许还在暗自思量:这难道不是应该偶尔忘掉妻子儿女,彻夜畅谈的酒宴吗?你不顾我的感受自己回去?你这装出一副老好人样子的蠢货!你脸简直像个猿猴脸。大伴旅人看到只喝了一点点酒就满脸通红、像猿猴脸一样的山上忆良,忍不住想笑,“快点回去吧”,猿猴调动了它粗心大意的智慧。[115]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大伴旅人《赞酒歌》十三首,几乎都运用了中国的典故,如果唯独这第七首和歌没有出典的话,实在不自然。并且,可以肯定的是《赞酒歌》全十三首均以激烈的批评精神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揶揄为猿猴,与其说是针对山上忆良,不如说是批评以藤原氏为中心的当时的朝廷高官们,这样更为自然。就是说,大伴旅人所用的中国文献中频频出现的“沐猴而冠”这一典故,是在吐露自己的心情吧!
事实上,作为拙论的旁证,大伴旅人的作品中还有一例与猿猴相关的表达。亦即,断肠这一与猿猴相关的词。断肠一词,虽然在今日的中日两国都是惯用表达之一,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断肠相关的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东晋桓温的《世说新语》黜免篇中的如下记述:
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猨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这个故事对后世的中日两国文学带来极大影响,正如松浦友久《断肠考——诗语与歌语Ⅲ》[116]中所言,据此作为诗语的“断肠”被固定下来。
但松浦友久只是把这“断肠”作为相当于“肠断”的和语“はらわたをたつ”“はらわたたゆ”来考虑,以此为前提,在查阅了汇集了从《万叶集》以下,《古今集》到《新古今集》的《国歌大观》(正续)及《夫木和歌集》等与古典和歌相关的索引类之后,认为几乎不见“はらわたをたつ”“はらわたたゆ”之类的表达。所以,他断定“从这些检索对象的范围来考虑,可以认为至少从上古到中古到中世的和歌中,原本是几乎不存在的一种表达。”
然而,“断肠”的用例很早就在《万叶集》中出现。那便是出现在大伴旅人有名的《报凶问歌》的序文。
神龟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大伴旅人上任大宰府不久,妻子大伴郎女亡故,为此他作《报凶问歌一首》,并添加了汉文序。
祸故重叠,凶问累集。永怀崩心之悲,独流断肠之泣,但依两君大助,倾命缠继耳。笔不尽言,古今所叹。
尘世之中,诸凡皆空;
悟知之时,
愈益悲痛。(卷五,793)[117]
《报凶问歌》常被认为是《赞酒歌》的创作动机之一,且在其后据传是山上忆良之作的长长的汉文序中,可见“兰室屏风徒张,断肠之哀弥痛”的“断肠之哀”的表达。断肠一词,对当时的大伴旅人和山上忆良来说,都是惯用的表达,当然两人不可能不知道其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