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帘”。《说文解字·竹部》有“帘,堂帘也。从竹廉声”;《倭名类聚抄》卷六《屏障具》有“帘(音廉、须太礼[38]),编竹之帷也”。按《万叶词语事典》的解释:“‘箦+垂’之意。把竹子或芦苇、麻等用线绳粗略编成的东西。一年四季均可用于隔断物品或者遮挡阳光。”[39]但关于“帘”的用例并不见于《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之中,《万叶集》中唯一的用例也只有这首和歌(卷八·1606为重复出现)。另可见“小帘”用法3例,“垂帘”1例。
(1)珠帘栊间,孤独望;
对此夜月,
无意观赏。(卷七·1073)[40]
(2)垂挂小珠帘,
请君穿隙间;
来若阿母问,
告以风掀。(卷十一·2364)[41]
(3)户垂小珠帘,入门难;
虽然寝不得,
也愿君往还。(卷十一·2556)[42]
三首和歌在“小帘”前都缀有枕词“玉垂”。对此,小学馆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本《万叶集》头注解释如下:
“玉垂”是将大量穿孔的珠子穿起来垂下而形成的奢华帘子,作为雅词使用,修饰同位语“小帘”。[43]
也就是说,把这些用例中的“玉垂の小簾”理解成汉语词“珠帘”的和语译词应该并无大碍。
上述三歌中,(1)是卷七杂歌部收录的《咏月十八首》中的第五首,描写了透过帘子望月独坐的女性形象,可以认为她是一直在等待男子到来的女性,(2)和(3)都是收录于卷十一古往今来相闻歌部中的和歌,前者为旋头歌,后者归类于“正述心绪歌”。(2)中为了不让母亲察觉,把通过帘子的夹缝进来的恋人比作风,(3)也把“户垂小珠帘”当作障碍物来描述。诚如注释所述,“说的是就像住宅等入口处有门帘很碍事一样,由于母亲等人戒备森严,因此男子不能潜入”[44],可认为其与前者意趣相同。这是因为,上述三例中的“小帘”均是作为描写男女恋爱的意象登场的。
此外在上代文学中,关于“帘”一词的用例还可从《怀风藻》中的纪古麻吕七言《望雪》诗里得见,也仅有一例。
垂拱端坐惜岁暮,
披轩褰帘望遥岑。[45]
然而此处描写的是在年末之时打开窗户、撩开窗帘、眺望远处重山积雪时的姿态,不用说,和在《万叶集》中给人的恋歌的印象是不同的。
其实与额田王和歌中“帘”相关的注释,在诸注本里甚少得见,因此,岩波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万叶集》的注释是十分重要的。
“帘”也有像“玉垂の小簾”(1073)等歌中提到的把小珠子穿起来形成的东西,其乃“织珠为帘”(《西京杂记》二),也就是对中国的珠帘的模仿。一边等待“君”的到来,同时看帘随风动,这种意趣也可以看作是对六朝闺怨诗的模仿。[46]
这里阐述了“玉垂の小簾”很可能是接受了汉籍中的“珠帘”并加以变化而来的。如果按题词解释,装饰了如此华丽的帘子的“我が屋戸”,便不是同为额田王作品的“秋野刈草苫棚顶,忆起当年宿在,宇治都,那草棚”(卷一,7)[47]一歌中所说的“草棚”,应该理解成是作为天皇的妃子生活的、一直等待天智天皇到来的后宫。由此可以称其为显示与宫怨诗之间关联性的关键词,而以下试对中国文学中“帘”的用例加以考察。
关于中国文学中“帘”的起源虽然不确定,但“帘”字在《诗经》《楚辞》等中并不得见,可以推断在秦代以前并未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进入汉代以后,如《汉书·外戚传下》中有“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方才在文献中登场。最著名的一例当属见于相传系西汉末期刘歆所撰《西京杂记》卷二中的如下用例:
汉诸陵寝以竹为帘,皆为水纹及龙凤之像。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珮之声。[48]
《西京杂记》是关于西汉一朝的杂事的记录,上至皇帝、后妃、诸侯逸事,下至风俗、逸闻、杂事、传说等,收录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依其记载,西汉时期帝王陵中使用竹帘,装饰水纹以及龙凤图案。与之相对,昭阳殿使用珠帘,风吹时发出玉一般的响声。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便早早地出现了“帘”与“风”的组合。
昭阳殿是汉成帝和受宠的赵飞燕姐妹居住的宫殿,是荣耀与宠爱的象征。装饰“珠帘”,自然说明了住在宫殿里的女性的高贵,同时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不断地重复着女性们之间围绕皇帝宠爱的激烈争斗。如同后文将会提到的那样,败在这场争斗中的班婕妤创作了《怨诗》,是为中国宫怨诗之滥觞。宫怨诗,不言而喻,是宫中女性感慨天子之爱衰,也就是描写宫中女子怨情的作品。
后世的宫怨诗的代表作,首先当举谢朓著名的《玉阶怨》(《玉台新咏》卷十)。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49]
如题目《玉阶怨》所象征的那样,该诗是描写住在用玉石装饰而成的台阶之上的宫中女子的忧愁之作。住在垂着珠帘、萤火交相飞舞的秋日长夜的宫殿里,一边缝制衣服一边“思君”的宫廷女性形象,在诗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
诸如此类的宫怨诗直至后世传承不绝,唐代的李白也以《怨情》(《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为题,留下了如下名作: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首诗也完美地抓住了卷动珠帘、颦眉落泪的宫中女子的姿态,但和上述作品相同,与其说是把“珠帘”作为宫殿里的高档装饰品描写,倒不如说是作为宫怨诗中不可或缺的意象之一来吟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