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与人质事件(1 / 1)

日本参与解决人质事件,是80年代日本加强对中东外交政策的开始。1979年2月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胜利后,由于在引渡前国王巴列维问题上与美国发生矛盾,1979年11月德黑兰大学生冲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强行占领并扣压使馆内52名美国人为人质。[4]

超级大国美国与石油大国伊朗发生冲突,给日本外交带来难题。日美关系不用多言,日美协调为日本对外政策的基轴。日本与伊朗关系,在伊朗革命前双方保持良好关系,伊朗是日本第二大石油供应国。1978年日本进口原油的12.9%来自伊朗。[5]日本在中东最大合资企业三井伊朗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就设在伊朗,所以日本首先担心的是,如果得罪了伊朗会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其次,当时在伊朗约有1000名日本人,日本担心对伊朗采取过激的措施,会影响这些人的安全。另外日本也担心如过分附和美国,会引发中东国家的不满情绪。为此,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第90届临时国会上讲:“我国对美国和伊朗双边关系的加剧表示深切关注,强烈希望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早日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6]对于美国提出并要求盟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的呼吁,日本不予理睬。通产省认为,“日本与美国的石油状况完全不同,即使美国与伊朗断交,日本也没有必要抵制从伊朗进口原油”[7]。因此,日本企业界仍然继续从伊朗进口原油。

日本对人质事件的长期观望态度,引起美国的极大不满。在美国,公民们不断向日本驻美国领事馆打电话,提出抗议,一些共和党议员在国会上提出谴责日本的议案。在巴黎参加国际会议的美国国务卿万斯当面指责日本外相大来佐武郎,认为日本对人质事件是“麻木不仁”。[8]美国朝野上下对日本的强硬态度,迫使日本在美伊这架天平秤上最终倾向美方。大来外相发表讲话说:“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事件,无论原因如何,都是违反外交使节不受侵犯的国际法准则的,是不能接受的。”[9]通产省也派审议官天谷直弘前往美国,说明日本的态度。同时大平首相利用会见来访美国官员之机解释日本的立场,以缓和双方矛盾。对于日本的动向,伊朗多次提出警告后,于1990年4月21日宣布停止向日本出口原油。对此日本政府决定:(1)减少日本驻伊朗使馆人员。(2)对于进入日本的伊朗人采用验证制度。(3)用行政指导手段控制对伊出口。[10]5月,日本政府又决定,除粮食和医疗用品外,原则上停止人质事件发生后所签订的所有出口合同。

日本参与对伊朗经济制裁,是日本参与解决中东冲突的开始,标志着日本对中东外交政策的改变。从日本对人质事件的态度看,其既不想得罪伊朗,又不想得罪美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不得不对伊朗实行制裁时,在措施和态度上又相对温和,所以随着1981年1月人质事件的解决,日伊两国关系又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