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年代末开始,中东地区产油国兴起了争取掌握本国石油资源运动。1968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1969年卡扎菲夺取了利比亚政权后,便强迫提高本国原油价格和石油所得税。在利比亚成功的鼓励下,中东产油国与西方国家展开斗争,逐渐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夺回石油控制权。正在这时,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产油国动用了“石油武器”。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与伊朗共同坚决的,将标准油种阿拉伯轻质油价格由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2美元,一举上涨70%。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四项措施,决定立即减少石油产量,以9月份成员国产量为基准,每月递减5%。18日,阿拉伯产油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此后中东产油国采取各种措施,先后实现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全部国有化,中东产油国真正掌握了自己的石油资源。12月23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自1974年1月1日起再度提高油价,阿拉伯轻质油每桶达到11.65美元,再度提价120%,西方石油公司控制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上述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就是西方国家所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迅速波及日本。10月24日沙特宣布石油供应削减10%,10月25日自顾不暇的五家美国石油公司通知日本,削减石油供应10%。为了应付局势,日本政府一方面慌忙发表冠冕堂皇的“中立”声明,一方面紧急召见阿拉伯各国驻日本大使解释“中立”态度。但是,阿拉伯产油国为了分化西方阵营,更有效地打击主要敌人,采取“分隔作战”,即把所需石油国家分为“友好、中立、不友好”三类,以此在石油供应上分别相应采取“正常、限制、中止”三种措施。日本被作为“中立国”对待,属于被限制之列。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打击甚大,首先,石油供应渠道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进口中东石油由面向西方石油公司转变到被迫面向中东产油国家。其次,石油供应限制措施,中东产油国的限制措施为逐月递减5%,意味着如不改变现状会最终发展到石油供应的中断。最后,油价大幅度提高,从1973年10月16日每桶原油3.01美元,到1974年1月1日每桶原油11.65美元,上涨了387%,无疑使日本政府增加了巨额财政负担。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直接打击下,1973年11月22日日本政府被迫改变中东政策,第一次明确表示日本政府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要求。12月25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日本为“友好”国家,从12月起取消对日本石油供应的削减限制。转变后的日本对中东政策,可以说是带有独立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新中东政策。
新的中东政策出台后,日本内阁大臣以上官员不断访问中东国家。1978年福田首相访问中东国家,这也是日本首相初次访问中东国家。日本利用各种场合阐明自己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要求。在经济上,增加对该地区的经济技术援助,兴办合资企业,扩大双方贸易,使中东地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依赖日本,改变日本在经济上对中东地区单方面的依赖关系,通过经济相互依存来保证石油供应的可靠性。日本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加强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974年9月促成埃及著名学府开罗大学设置日本学科,使双方进入相互了解新阶段。
日本新的中东政策与原来完全追随美国的中东政策相比较,明显带有独立性。如日本公开承认并支持巴解组织而美国则不承认巴解组织。但是它并不是与美国的中东政策一刀两断或背道而驰,因为日本整个对外格局仍受美国制约,日美同盟仍处于支配地位,所以说独立性是相对的,有限的。
新的中东政策核心就是确保中东石油平稳供应,为此日本不惜放弃更多经济利润而主动向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国家投资、贷款。在中东地区这个充满着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国家间矛盾的旋涡中,小心翼翼地相交相往,尽力保持“等距离外交”,担心影响到某一方面而得罪众多伊斯兰国家,不惜与美国的中东政策保持距离。日本中东政策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中东石油在供应渠道、供求关系及价格的变化中所起的日益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