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 1)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彻底打破了西方列强控制中东石油的局面。为了更有效地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产油国动用了石油武器。10月16日海湾地区产油国家决定,将标准油种——阿拉伯轻质油价格由每桶3.01美元提高到5.16美元,一举上涨70%。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立即实行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四项措施。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产量为基准,每月递减5%,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停止石油供应。产油国采取不同手段先后实现石油国有化。12月23日,欧佩克再次宣布,自1974年1月1日起,阿拉伯轻质油每桶提价为11.65美元,又提价12%。这样中东产油国不仅真正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而且打破了西方列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这就是西方国家所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针对日本,10月24日,沙特宣布削减石油供应10%;10月25日自顾不暇的五家美国石油公司通知日本,削减石油供应10%;为了分化西方阵营,更有效地打击主要敌人,阿拉伯产油国家又采取“分隔作战”,即把所需石油国家分为“友好、中立、敌对”三类,以此在石油供应上相应采取“正常、限制、中止”三类措施。因为日本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态度,所以在石油供应上受到限制,逐月减少5%。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打击巨大。首先石油供应渠道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进口中东石油从西方石油公司转变到面对中东产油国家。其次石油供应受到限制,中东产油国逐月减少5%的限制,意味着如不改变现状将会发展到石油供应中断。再则大幅度提高油价,无疑增加了巨额的财政负担。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直接打击下,1973年11月22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转变对中东政策,第一次明确表示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要求。接着,日本政府派遣三木副首相为特使紧急出访中东八国,与有关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援助协议。鉴于上述,12月25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日本为“友好”国家,从12月起恢复对日本石油的正常供应。

日本在石油危机紧迫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了“乞油”的对策,不仅反映出日本对中东政策的被动性,也暴露出日本经济的脆弱性。

限制石油供应问题解决后,为了确保今后中东石油的平稳供应,日本推出了一系列新的石油对策。除了在政治上站在亲阿拉伯立场、积极开展与中东国家的外交活动之外,在经济上,增加了对该地区的经济技术援助,兴办合资企业,扩大双边贸易,使中东地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依赖日本,改变了日本对中东地区在经济上的单方面依赖关系,通过经济上相互依存保证了石油供应的可靠性。

在贷款方面,日本为获得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的埃及的好感,1973年12月、1974年分别给予其贷款1.3亿美元与1亿美元。1974年、1976年又与石油大国伊拉克两次签署贷款协议,各为10亿美元,伊拉克以原油出口作为偿还。在合资方面,日本在中东地区建立了最大合资企业,日本三井集团与伊朗政府签订了总投资额为5500亿日元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建设合同,日方投资为3000亿日元。在贸易方面,以日本对中东政策转变前后比较,1977年与1970年相比,日本对中东出口额增加了16.4倍,进口额增加了7.4倍。

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1974年、1975年,日本分别与伊拉克、沙特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另外,日本与伊拉克签订了大化肥厂建设合同,与伊朗签订了现代化通信网建设合同,与塔卡尔签订了现代化钢铁厂建设合同等。大型建设合同的签订,带动了日本对中东地区成台套设备的出口,1970年成套设备出口额仅为4600万美元,1975年为11.43亿美元,增长了24.8倍,1976年为27.7亿美元,实际增长了63倍。成套设备出口额占日本对中东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1970年为7.4%,1976年达到36.6%。日本对中东地区成套设备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中东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对日本的依赖程度提高。

日本的石油对策在稳定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从日本经济增长率看,1972年为9.7%、1973年为5.3%、1974年为0.2%负增长、1975年为3.6%、1976为5.1%、1977年为5.3%、1978年为5.3%。从全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看,与前年上涨5%—6%相比,1973年上涨16.6%,1974年上涨21.8%,1975年上涨10.4%,1976年上涨9.4%,1977年上涨6.7%,1978年上涨3.4%。[6]可以看出,第一次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日本经过两年或两年半时间后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