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本参与西伯利亚能源开发计划(1 / 1)

日苏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的能源问题,实际上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日本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能源短缺问题是其十分明显的弱点,而离日本最近的国家苏联,特别是靠近日本的苏联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能源开发无疑对日本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也是日本能够参与苏联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的主要动因。

日苏合作开发能源的第一个协定,是联合开发南雅库特煤田协定,其也是由出口商信用贷款转为国家银行贷款的第一个协定。在1968年第三次日苏经济委员会联合会议上,苏联就要求日本合作开发南雅库特煤田。1972年的第五次日苏经济委员会联合会议上,苏联提出具体方案。1970年日本派出一个钢铁界调查团访苏,进行现场考察。结果日本方面认为该煤田的表层埋藏3000万—3500万吨弱黏结性煤,但日本实际上希望进口的是强黏结性煤。所以当苏联要求提供银行贷款时,日本政府迟迟不决,没能达成协定。1973年发生了世界性能源危机,日本政府才同意提供银行贷款,双方终于在1974年6月3日签订了基本协定。

根据协定,日本向苏联提供4.5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其中3.9亿美元用来购买建设南雅库特煤田和蒂恩达至别尔卡特铁路所需的载重汽车、起重机、挖土机、建设桥梁和隧道用机器、其他器材和煤炭企业用的设备,6000万美元用来购买消费品。苏联在协定有效期内,向日本提供1.04亿吨炼焦用煤,其中8400万吨南雅库特煤(从1983年起供货)和2000万吨库兹巴斯煤(从1979年起供货)。

1968年第三次日苏经济委员会联合会议上,苏联提出合作开发雅库特天然气的提案。1972年10月,日苏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谈判。日本方面为了降低风险,邀请美国方面也参加,结果美国也参加了这个合作开发项目,这样使得该项目形成日苏美三国联合开发计划。1974年12月,三方签署了勘探和开发的基本协定,1976年3月重新签订了修改过的基本协定。

根据协定,日、美两国向苏联提供的银行贷款为:勘探费用5000万美元,开发费用3400万美元(日、美两国各负责一半)。苏联用贷款,分别从日本、美国购买设备、机器和器材。偿还的方式为,在开采后的25年内,苏联每年向日、美两国分别供应天然气100亿立方米。

1975年1月28日在东京,两国签署勘探和开发库页岛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协定。根据协定,勘探工作分两期进行,每期为5年。日本向苏联提供1.525亿美元的银行贷款(其中1亿美元为“风险合同”),其中3000万美元用于购买消费品。苏联利用这笔贷款从日本购买海上钻探装置。如果勘探成功,日本还将提供开采石油、天然气用的设备。苏联方面偿还方式为,在协定有效期内及其后10年内,苏联将开采出来石油的50%卖给日本(天然气另议),在价格方面,为抵补日本在勘探期间承担风险的费用,开采的头10年内,按一定比率减价供应。

在日苏两国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中,秋明油田开发项目是最大的开发项目,也是日本最关心、投入最多的开发项目。进口苏联秋明石油问题,对于日本来说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秋明石油进口可以减少日本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严重依赖程度,多渠道进口石油可以摆脱中东产油国家利用石油对日本实施制约政策。其次,进口苏联秋明石油相比较进口中东石油的路线缩短,不仅经济效益提高,而且也能减少运输路程中的干扰。第三,苏联秋明石油质量好,中东石油的硫黄成分为2.5%—2.7%,而苏联秋明石油的硫黄成分为0.5%—1%。根据苏联方面消息:秋明油田的石油产量,1966—1970年的5年间,其产量为7350万吨,1971年的产量为4500万吨,1972年为6000万吨,1975年可以达到1.25亿吨,1980年可以达到2.3亿吨至2.6亿吨。[7]巨大的石油产量,无疑对日本具有极大**力。

关于秋明石油联合开发项目,日苏两国合作计划内容主要是东方石油输送管线问题。石油输送管线为口径122毫米钢管。石油输送管线从亚历山大罗夫斯科耶至安捷罗斯捷斯克,距离为820公里,已于1972年4月开通。安捷罗斯捷斯克至克拉斯诺亚斯克,距离为618公里,预计1975年完工。剩下为伊尔库茨克到纳霍德卡的符兰格尔的东方港的管线,距离为4178公里。这段管线为日苏两国合作实施,输油钢管、输油泵、建设输油管线的必要材料、设备及消费物资,由日本方面以延期付款方式提供。该计划完成后,苏联通过该输油管线,每年向日本提供石油2500万—4000万吨,保证供应期限为20年。

苏联对伊尔库茨克到纳霍德卡的符兰格尔的东方港输油管线及海上储油基地,计划投资17亿—18亿美元。另外,亚历山大罗夫斯科耶至伊尔库茨克之间的管线,及秋明油田建设追加投资,总计为25亿—30亿美元。日本方面承担信用贷款,包括170万吨的钢管,预计10亿—11亿美元,相当于总投资额的30%。但是不久,苏联单方面提出改变数额,要求日本将贷款增至13.8亿美元,输出原油的最高限额则减至2500万吨。到了1974年,苏联又要求日本将贷款额增至30.4亿美元,从1981年开始向日本输出石油,开始每年仅输出500万吨,两三年后,每年可增至2500万吨。日本对苏联的一些做法不放心,是造成双方在秋明石油问题上未能达成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日苏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即大家熟知的“北方领土”的争论使得日本不肯向苏联做出让步。特别是1979年12月,随着苏联发动了入侵阿富汗战争后,日本积极参与西方国家组织的对苏联经济制裁行列,使得日苏关系降到二战后最低点,也使得包括秋明油田开发计划项目在内的整个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搁浅。

综上所述,20世纪60—70年代日苏两国西伯利亚联合开发计划,使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里有了一定的“接触”,但不能够否认的是,这种“接触”层次比较低,而且充满了矛盾与相互猜疑。此时的日苏经济贸易,从政治方面来看,与当时美苏全球缓和有关,更与中苏关系恶化有直接联系,这也是身处东北亚地区中日苏三大国之间关系变化的反映。从经济方面来看,当时苏联极力拉拢日本参加西伯利亚开发计划,不可否认其有希望开发该地区发展经济的目的,但是更主要是希望利用该地区的丰富资源吸引日本,使日本能够为整个苏联经济发展投入资金和技术,以西伯利亚资源作为诱饵,换取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当然两国经济关系密切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缓和。从日本方面来看,同样不可否认其对苏联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感兴趣,这是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决定的,但是日本更希望的是利用投资和技术援助来获取苏联在“北方领土”问题上让步。通过研究20世纪60—70年代日苏联合开发西伯利亚问题,我们应该得到什么认识?首先是日苏两国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开发合作,但是只能说刚起步而已。日苏两国合作不能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相互不信任,这当然有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在此不必展开论述,可是苏联解体后这种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也是事实。其次是苏联及现在的俄罗斯,其真正的经济开发目的是希望利用此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带动整个俄罗斯经济发展,至少要改变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谁都知道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物,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换取更持久的发展早已是人们的共识。最后,中日俄三国关系,如果其中两者关系密切第三国肯定感到不舒服。如何利用我们的优势取得最大利益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注释

[1]本节发表于《东北亚学刊》2005年3期。

[2]槇二郎:《日ソ沿岸贸易》,時事通信社,昭和44年,第30—31頁。

[3]槇二郎:《日ソ沿岸贸易》,時事通信社,昭和44年,第30—31頁。

[4]小川和男、本村和子:《ソ連、東欧经济と日本》,経济調查会出版,1990年,第298頁。

[5]ソ連东欧贸易会主编:《日ソ贸易手册》,1978年,第430頁。

[6]ソ連东欧贸易会主编:《日ソ贸易手册》,1978年,第433頁。

[7]槇二郎:《日ソ沿岸贸易》,時事通信社,昭和44年,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