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进”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制定的向东南亚地区进行侵略扩张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日本实施南进政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39年9月德国侵占波兰后,遂于1940年4月又迅速占领北欧,5月直入西欧。5月14日荷兰投降,6月22日法国投降,5月27日至6月4日英国撤回了溃不成军的欧洲远征军,凭借着海峡天险在做最后的抵抗。在这样的条件下,英法荷等国已无暇东顾,其所属的东南亚殖民地,一时就成了“无主”的“政治真空”地带。
1940年4月,日本米内内阁外相有田八郎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谈道:“对于随着欧洲战争之激化而可能导致的各种改变荷印(荷属东印度群岛)现状的事态,帝国政府深表关心。”[9]这种**裸地叫嚣,暴露了日本垂涎于东南亚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的侵略野心。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统计,1935年至1938年间日本主要战略物资对外依赖进口情况是:铁矿石为87%、铜为43%、铅为92%、锌为74%、锡为71%、锰为63%、铝为55%、石油为92%,镍、棉花、羊毛、橡胶皆为100%。[10]而这些战略物资主要依赖美国和英法荷所属的东南亚殖民地供应。1940年,英属马来亚的橡胶产量占世界第一位,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锡产量占世界第二位,而对日本最有**力的是石油和大米。据统计,1940年日本石油需要量是500万吨,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产量为800万吨,1940年日本需要从东南亚地区进口900万吨大米来维持国内的需要。[11]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日本侵犯了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美英等国的殖民利益后,日本与美英的矛盾越来越大,也使日本更加急于在战略物资供应上摆脱对美英等国的依赖。为此,日本必须趁西方国家无暇东顾之机,控制或占领东南亚地区,以期建立起自己自给自足的战争体系,确保它侵略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日本还可以驱逐东南亚的美国势力,占领澳大利亚,称霸西南太平洋,然后挥师西进印度洋与德国法西斯在中东或印度洋会师,实现日德意法西斯称霸全球的美梦。
另外,此时日本实施南进政策,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尽快结束侵华战争。1940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上,参谋总长衫山元讲:“在日本目前形势下,帝国除直接对重庆政权施加压力外,还要向南方扩展,切断从背后支援重庆政权的美英势力与重庆政权的联系,这是解决事变极为必要的措施。”[12]日本政府一直认为,中国人民之所以坚持长期抗战,主要是外来援助的结果。当时外来援助路线主要有三条,两条在中国南方,即通过缅甸和法所印度支那进入中国云南省的美英援华路线,一条是中国西北,从苏联进入中国新疆,苏联援华路线。日本要尽速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在他们看来,就必须首先切断西方国家的援华路线,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南进控制或占领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
1940年7月22日,力主南进的第二届近卫文麿内阁成立。7月27日新内阁在制定了:“在中国事变处理完毕前,应在不至于同第三国开战的限度内采取对策,但在内外方面形势的发展一旦对我特别有利时,为了解决南方问题可以行使武力”[13]的方针后,9月23日日本便迈出了武力南进的第一步,悍然出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日本的积极南进,引起了美国的极力反对。对于美国来说,东南亚地区是它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自美西战争以来,美国一直以菲律宾为基地向中国及远东地区扩张,进而扩展到印度洋地区,因此如果日本的南进阴谋得逞,美国的东方霸权计划势必落空。另外,东南亚地区也是美国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地。据统计,1940年美国从东南亚地区进口物资占其进口总额的比例是:麻为100%、植物棉为95%、锴为100%、橡胶为91%、云母为87%、桐油为86%、奎宁为86%、锡为76%、毛为46%,还有革、铬、锰等原料。[14]1940年美国与亚洲国家贸易额超过了它与拉丁美洲国家贸易额的一倍多。美国是绝对不会放弃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已经获得的亚洲巨大利益的。1940年4月美国国务卿赫尔针对有田的南进叫嚣发表声明,强调不允许改变荷印现状。
美国为了维护它在东南亚及远东地区的利益,针对日本不断的南进扩张,采取了逐渐加强限制对日出口政策。1940年7月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国防法”,规定凡军需物资,除石油、废铁外,对外输出需经批准。7月26日美国政府又下令对石油、废铁出口也需经批准。9月26日即日本武力南进的第三天,美国政府宣布禁止废铁对日出口法令。
美国的禁运措施对日本的侵略扩张计划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废铁的禁运将会造成日本军火生产所需的钢铁短缺,同时也将预示着石油禁运为期不远了。1939年日本所需石油的90%来自美国,[15]一旦美国石油禁运,日本的石油供应必将出现危机。当时日本海军一天约消耗12000吨石油,如果没有石油供应,日本海军两年后就将完全瘫痪,[16]这就意味着作为岛国的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破产。
这样日本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同时出现了三大对手——中国、苏联和美国,就当时日本国力来讲,除中国战场外,它根本没有能力同时与苏美两国抗衡。但是为了解决侵华战争问题,为了寻找侵华战争所必需的战略物资的充足和稳定的供应,它必须在苏美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对抗的目标,决定是南进还是北进。从苏美同日本的利害冲突来说,苏联主要关注的是欧洲战局,并没有直接威胁到日本的对外扩张,而美国决意要阻止日本南进,它的禁运措施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构成了直接威胁。另外,日本南进,可以得到东南亚丰富的战略物资,而北进西伯利亚则一时解决不了日本的燃眉之急。再就日美与日苏的力量对比看,1940年美国陆军兵员是267767人,日本陆军兵员是1350000人,日本是绝对优势。美国海军作战舰只是138.2万吨,日本海军是94.4万吨,[17]但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和大西洋地区,在亚太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虽然美国也在不断增加它驻东南亚地区的兵力,但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时,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力量仍然比美英荷三国的总和还多。而北方的苏联远东军与日本关东军的比例为2.5:1,[18]苏联占绝对优势。在这种形势下,从解决中国战场这一主要目的出发,日本最后选择了美国这一对手,决定实施其南进政策。与此同时,日本就需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同苏联的纠纷和阻止苏联援华,尽力减少或完全避免同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以确保日本全力推行南进政策。这就是日本国内上下盛行一时的“北守南进”论。日本南进政策的实施,促使了日本对苏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