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国“四国联盟”策略的提出(1 / 1)

1939年3月,德国完成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感到他在欧洲大陆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他一方面更加紧备战,另一方面开始了为签订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活动。希特勒的目的是,利用日本不仅要牵制苏联力量,而且还要在远东地区牵制英法力量,以便于他在欧洲大陆进行侵略扩张。当时希特勒在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叫嚣:“对波兰军事行动的诸政治条件已经具备,在地中海方面英法与意大利的对立,在亚洲日英关系的紧张(特别是天津租界事件),对于三国同盟的交涉,德国要坚持以牵制英国为目标。……德国为了防止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国家英国,加强三国同盟是十分必要的。”[3]可是德国加强三国同盟的主张并没有马上得到日本的响应。日本陆军认为,加强三国同盟“对于解决侵华战争长期化,在外交措施上有积极意义。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英国的牵制,可以迫使英国停止援华行动”[4]。但是日本海军与外务省则认为,日本此时不具备同苏联以外第三国开战的条件。日本方面这种迟迟不定态度,急坏了担心贻误战机的德国。这样德国为了集中力量对付首要之敌英国,采取了主动靠近苏联的策略,苏德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日德关系出现危机。1939年9月1日,德国以入侵波兰为开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为了报复德国,于当天宣布:“帝国不介入欧洲战争,专心致力于对华问题。”[5]日本对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种冷淡态度,使德国极为不安。因为此时德国不仅急需日本在远东地区牵制英国、苏联的力量,而且更需要日本来防止美国参战。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提出了“四国联盟”的策略。

里宾特洛甫认为,如果签订一个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话,既可以解决日苏之间的矛盾,又可以解决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造成的日德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协调德意日及苏联的四国关系,在联合抗英的基础上,就可以形成“四国联盟”。在柏林,里宾特洛甫多次会见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里宾特洛甫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释说:“英法对德国实行包围政策,在德波纠纷中采取强硬态度,德国在生死攸关之际必须调整对英法的政策,由于至今还没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使得德国只能签订这样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能在此期间保持中立。”就日本来讲,“如果德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西方的民主国家将会结成同盟来阻止日本的一切扩张,特别是将取缔日本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德日关系,日本的地位将会得到巩固”。德国认为:“在反英问题上,德意日三国的利益与苏联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能结成德意日及苏联的四国联盟。那么在未来的国际政局中将取得决定性作用。”如果日本同意,德国愿意为日苏关系的调整发挥巨大作用。[6]在莫斯科,德国驻苏联大使舒伦堡多次会见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茂德。在东京,德国驻日本大使鄂图更是变本加厉地向日本各界人士兜售这种“四国联盟”的策略。德国这种“四国联盟”宣传攻势,必然给处于对苏政策盲目状态的日本以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