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苏采取强硬政策失败以后,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样的对苏政策,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明显分歧。阿部信行、米内光政等人主张对苏采取消极态度,仅就边界冲突与苏联谈判,另一方面极力与美国调整关系,以维持日本在华侵略扩张。近卫文麿、松冈洋右等人则主张对苏采取积极态度,这一派人就是接受了德国的“四国联盟”的影响。
近卫文麿、松冈洋右等人认为:“当今世界的国际斗争,实际上是要求改变世界现状和要求维护世界现状的国家之间的斗争。英法美是要求维护现状的势力,而日德意苏是要求改变现状的势力,因此四国联盟就是极为必要的。”就日本当前的形势看,首要的问题是解决长期侵华战争。中国政府之所以不投降,就是因为有西方国家和苏联的援助。如果日本与苏联搞好关系,既可使苏联放弃援华,又可使日本实施“北守南进”计划。只有“北守南进”才能切断西方国家对华援助,“那么不出半年即可解决中国战争”。同样,“日德意苏四国的联合力量,在外交上、军事上、经济上决不次于英法美的力量”。日本还可以利用“四国联盟”的威力,“南进”占领英法美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地,利用东南亚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来维持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机器的运转。[7]日本对苏强硬政策的失败,为日本主张与美国调整关系一派人上台创造了条件。自1939年8月30日起,阿部、米内先后掌握了日本内阁,然而日本对美调整关系并没有收到效果,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全部撤出侵略军队,这是日本坚决不肯让步的。与此同时在欧洲,德国侵占了波兰后,又侵占了北欧、西欧。法西斯德国这种战争初期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军界。日本军界此时提出“不能误了这班车”口号。在军界的支持下,1940年7月,近卫文麿上台,组成了历史上所称的第二届近卫内阁,松冈洋右被任命为外相。
第二届近卫内阁成立后,马上开始了积极的对苏外交活动。1940年9月10日,外相松冈洋右会见德国访日特使斯特玛,斯特玛对松冈表示德国愿为调整日苏关系而努力。[8]这样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意两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日本的目的:首先以接受德国提出的三国同盟要求来换取德国在日苏关系调整中的中介作用。因为日本已经得知苏联方面曾表示欢迎德国来调节日苏关系的消息。[9]其次,日本想利用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威力,迫使苏联尽快接受日苏关系调整,进一步实现“四国联盟”,以便于日本更大规模地对外侵略扩张。日德意三国同盟签订后,日本便开始了直接的对苏交涉。1941年3月,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亲自出访欧洲。松冈首先来到德国,然而此时这个“四国联盟”的设计师德国,不仅放弃了“四国联盟”策略,而且还下令积极准备对苏开战。柏林的会谈使松冈外相大失所望。4月11日松冈外相走访完意大利后,来到了莫斯科。此时德国已经开始大举进攻东南欧地区,苏德战争的爆发迫在眉睫。这样在苏德战争的威逼下,苏联很快接受了日本的主张,4月13日日苏两国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对苏中立政策的确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四国联盟”宣传,在日本对苏中立政策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首先,德国的“四国联盟”宣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对苏政策处于盲目困惑中的日本,指出了一条确实可行的对苏路线。其次,德国的“四国联盟”策略实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日本谋求对苏中立政策起了一定的沟通媒介作用。最后,虽然德国在日本对苏中立政策即将大功告成的前夕,放弃了“四国联盟”策略,但是它实际上已为日苏中立谈判的很快成功,铺设了一定的通路。三国同盟的签订,实际上当时已经起到了对苏构成一定威胁的作用。这是苏联当时能很快主动让步并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不可忽视的因素。“四国联盟”的宣传,在日本实际上起到了超越其设计者本身的愿望的作用。此后的日本并没有再次随着德国对苏政策的转变而转变,致使在整个苏德战争中,日本对苏联始终保持着中立状态,这也可以说是德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四国联盟”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在几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德、意、苏三国实际上处于非战的状态中。对于日本来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它所追求的“四国联盟”的初步目的。
注释
[1]该节发表于《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2期。
[2]中国二战史学会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5—186页。
[3]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67頁。
[4]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73頁。
[5]西春彦監修:《日本外交史》15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1970年,第208頁。
[6]日本国際政治会、太平洋戰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戰争ヘの道》5,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第233—226頁。
[7]崛内謙介監修:《日本外交史》第21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昭和46年,第225—226頁。
[8]工藤美知尋:《日ソ中立条約の研究》,南窓社会,1985年,第66頁。
[9]西春彦監修:《日本外交史》15卷,東京,鹿岛平和研究所出版会,1970年,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