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7年11月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苏维埃政权,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为止,可以说在苏联存在的74年间,日苏两国始终处于一种对抗性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即便是两国缓和关系而缔结有关条约,这些条约也是在相互对抗妥协中形成的,而且这些条约签订后并没有消除两国之间的猜疑或者说增加信赖程度,所以往往形成利用条约限制对方,自己方面并没有真正履行的局面。
日苏关系中始终存在这种相互对抗性,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更有重大利益之争。从历史来看,日本与俄国都是后起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在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都采取了军事扩张政策,在军事扩张道路上两国形成争夺,造成领土纠纷,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最主要障碍。从现实来看,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是世界上唯一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又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主要国家;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强国,特别是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后,更视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完全投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进行冷战对抗的最主要帮凶。日苏两国不仅社会制度根本不同,而且在思想意识上也截然相反,这就造成两国关系从根本上处于相互对抗。在国际社会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也有和平相处的事实,但是日苏两国却始终存在重大利益问题之争,如二战前的北库页岛利权之争,二战后的北方四岛之争,这些又促成了两国关系的相互对抗性。
尽管在两国关系发展中也出现了以签订三大条约为标志的缓和局面,但是这些条约都是在相互对抗中妥协的结果,而且这些条约并没有完全消除两国之间的矛盾。如1925年《日苏基本条约》的签订,实际上是日本以撤军来换取北库页岛利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两国关系又趋紧张。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实际上是双方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达成的妥协,北库页岛利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1956年《日苏联合宣言》签订,实际上是美苏两国“冷战”关系缓和的一个反映,当然更主要是日苏两国各自所求的妥协,北方四岛问题作为遗留问题仍困扰着此后两国关系发展。另外,从这三大条约所标志的缓和程度看,也仅仅是限制或者规范双边关系,并没有出现任何友好或者结盟的意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日本对苏联关系,主要考虑如何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以防止苏联干涉,以及如何排斥美国在远东地区的竞争势力。同样,苏联对日本关系,也是主要考虑如何防止日本利用中国为基地侵略自己,以及如何借用美国势力来打击日本侵略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美关系成为日本外交的基轴,追随美国外交成为日本对苏联关系的一大特色。同样,苏联对日本关系,也是利用日本因素,或是拉拢日本以达到离间日美关系,或是打击日本而间接打击美国。
在日苏关系发展过程中看中国因素,可以明显发现,在中日两国关系恶化时,日苏两国关系就相对缓和,当中日两国关系缓和时,日苏两国关系就相对恶化。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侵略中国时,日苏关系就相对缓和,虽然也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是相对中日关系就是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苏两国曾经联合共同抵制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反对日本投向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随着6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恶化,日苏两国关系相对出现了缓和趋势,到70年代随着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后,日苏两国关系相对不断恶化。这里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三国同处于一个地域而形成了自然的各种竞争存在。
同样,在日本对苏关系发展过程中看美国因素,也可以看出,在日本排斥美国在远东地区势力及日美两国关系恶化时,日苏两国关系就相对缓和,当日美两国关系缓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美两国缔结同盟关系后,日苏两国关系就相对恶化。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在制定及实施对外政策时,往往利用大国之间矛盾来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注释
[1]本节发表于《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