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1917年11月到1991年12月的日苏关系史作为一个整体看,明显可以看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限可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其主要根据就是日苏两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转换。所谓综合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个方面发展上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遏制。在经济发展上,苏联被迫主要依赖国内市场及自身增长的经济、技术实力;在政治上,苏维埃政权自建立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国家威胁,如出兵干涉苏俄革命、“祸水东引”等;在军事上,虽然我们很难分清谁在实力上强于对手,但是明显可以看出苏联军队长期是处于守势,而日本军队长期是处于攻势。日本作为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一,特别是发动侵略中国战争,使其经济实力大增。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综合国力对比上,日本相对强于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苏两国综合国力发生了转换。首先就是日苏两国在政治上分别处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地位。其次在经济上,苏联利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帮助,利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特别是苏联长期积累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日本方面虽然自50年代中期腾飞,到70年代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是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强于苏联多少。最后在军事上,苏联为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大国,有很多方面甚至还要强于美国,而日本方面本身受到宪法限制至今不敢公开发展军事实力。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而日本也仅作为经济强国而已。
日苏两国这种综合国力强弱的转换,反映在相互关系上也呈现被动性与主动性的转换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在综合国力上日本强于苏联,所以日本在对苏联关系上就明显呈现主动性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在综合国力上日本弱于苏联,所以日本在对苏联关系上就明显呈现被动性特征。
二战前日本对苏联关系呈现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利权问题、渔业问题等。利权问题本身就反映出苏联当时国力软弱的状况。1925年《日苏基本条约》首先就是承认1905年9月《朴次茅斯条约》的继续有效性,而该条约正是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失败所带来的结果。《日苏基本条约》承认日本人在苏联领土库页岛北部拥有开采石油、煤炭的利权,苏联方面以这些为代价,换取日本方面对苏联的承认,撤出干涉军队等。此后苏联方面虽然多次要求解除北库页岛利权问题,但是日本方面则利用各种理由加以拒绝,直到1944年3月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败局已定,美军已经开始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才同意解除北库页岛利权。解除北库页岛利权问题实质上是日苏两国综合国力转换过程的一种体现。关于渔业问题,在苏俄革命时期,日本方面就采用军舰护航进行所谓自治捕鱼。根据1925年《日苏基本条约》规定,1928年签订了《日苏渔业条约》,该条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1907年《日俄渔业条约》内容,而1907年《日俄渔业条约》正是根据1905年的《朴次茅斯条约》而制定的。这些渔业条约的最大特点,就是日本人有权在苏联所领有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及租借渔区,而且还享有同苏联人一样的权利。总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北库页岛利权问题、渔业问题都是在日本处于有利条件下缔结条约的。此后苏联在被动下不断要求解除或者修改这些条约,而日本在主动下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拖延。
二战后日本对苏联关系上呈现被动性,具体表现为领土问题、渔业问题。领土问题本身就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所带来的结果。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日本被迫放弃了所谓北方领土。虽然该条约没有规定日本放弃的这些领土最终归属国,但是这些领土由苏联方面根据二战期间与同盟国缔结的有关条约而实际上占领。二战后日本方面坚决要求返还所谓固有领土北方四岛,而苏联方面则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拖延。二战后的日苏渔业问题实际上受到两国领土问题的制约。苏联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也就实际上把日本方面几乎排除在北太平洋渔场之外,日本要想进入北太平洋渔场必须得到苏联方面允许,对于日本方面违反苏联政府有关渔业规定,苏联方面则采取强力扣押等措施。总之,二战后日苏之间领土问题、渔业问题,是在日本处于不利条件下缔结条约的,此后日本在处于被动下要求返还或者修改这些条约,而苏联方面则在处于主动下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