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皎然《诗议》的原典及结构考
皎然有一部《诗议》,这是可以肯定的。《文镜秘府论》是一个证据。《文镜秘府论》多处指出引用了这部著作。比如地卷《十四例》(草本作“十五例”),松本文库本、醍醐寺乙本、江户刊本、维宝笺本题下注“皎公《诗议》新立八种对十五例具如后十五例御草本错之”,宝龟院本也有类似内容的注。东卷《二十九种对》标目“十八曰邻近对”等八种对以下,宫内厅本、三宝院本、宝寿院本、宝龟院本等均注“右八种对出皎公《诗议》”。南卷《论文意》“夫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别”一段,六地藏寺本眉注“皎公《诗议》纂要”。这些注,保留的是空海自笔草本的痕迹,应该是空海自注。就是说,空海编写《文镜秘府论》的时候,他的手头,就有皎然的《诗议》。这些地方所编入的,就是皎然的《诗议》。皎然这部名叫《诗议》的著作,在空海撰写《文镜秘府论》的时候,就已流传到了日本。可能是空海之前流入过去的,也可能就是空海入唐带回去的。空海入唐(804年)距皎然(卒于793年至798年间)不过十几年甚至不到十年,空海看到的,不应该是伪托本,而应该是皎然自己的《诗议》。因此,中土历代虽然只有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皎然“《诗议》一卷”,但皎然著有《诗议》,是可以肯定的。
《吟窗杂录》所收皎然《诗议》[1],以“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一条为界,它的前半与《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基本相合(有删削);它的后半,则与传五卷本皎然《诗式》[2]基本相合,应该也是可靠的。《吟窗杂录》一书虽然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所批评的,多出依托之作,但是,其中皎然《诗议》部分,当有根据,基本可靠。《吟窗杂录》旧题浩然子陈永康重编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就是说,现在所见吟窗本《诗议》,至晚在南宋前期。如果旧题蔡传初编是可信的,则至晚在北宋时期。
《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的原典,也是比较清楚的。据上引六地藏寺本眉注,南卷《论文意》“夫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别”以下当出皎然《诗议》(《汇考》第1394页)。参之以吟窗本《诗议》,这段论述的下限,则当至“或贤于今论矣”(《汇考》第1447页)。据上引《文镜秘府论》注,地卷《十四例》(草本作“十五例”),东卷《二十九种对》的邻近对、交络对、当句对、含境对、背体对、偏对、双虚实对、假对等八种对,也当出皎然《诗议》。参之以《吟窗杂录》,则东卷《二十九种对》中的名、隔句、双拟、联绵、互成、异类诸对中一些句例,也是皎然《诗议》之说[3]。参之南卷《论文意》引《诗议》,则东卷《二十九种对》中第二十八叠韵侧对中“景风心色等,可以对虚,也可以对实”之句,也是《诗议》之说。另外还有地卷《六义》,一部分内容标有“皎云”,这部分内容论比兴,和皎然《诗式》“用事”论比兴相合[4],这部分内容,也属皎然之说,很可能引自《诗议》。
但是,《文镜秘府论》把《诗议》各部分内容编入在各处,看不出《诗议》内容本来的顺序结构。《吟窗杂录》内容则多有删略。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可能可以大致地恢复《诗议》原来的顺序结构。
从吟窗本看,“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吟窗本“对”作“偶”)之后,接以“诗对有六格”和“诗有八种对”。这可能是对的。因为前面谈的是虚实对偶问题,正好接着谈各种对属形式。内容和语气衔接都非常自然。
从吟窗本看,“假对”之后接有“至如渡头浦口……”一句,从《文镜秘府论》看,“至如渡头浦口……”一句是关于“俗对”“下对”的论述。这样看,“假对”之后应有关于“俗对”、“下对”的论述。“俗对”、“下对”可能是对“假对”的说明,也可能本来就是二种对,不过这二种对是受到皎然批评的。可能因此,空海没有把它们编入东卷《二十九种对》。但原典“假对”之后有“俗对”和“下对”是肯定的。
“八种对”之后,吟窗本有“诗有二俗”。关于“诗有二俗”,《文镜秘府论》自“句中多著映带……”至“始可议其文也”,有一大段批评俗巧的文字。吟窗本“诗有二俗”一条,应该是对这一大段文字的删略。就是说,《诗议》原文在“八种对”及“俗对”、“下对”之后,有一段批评俗巧的论述。
这一段文字之后,从吟窗本看,应该是《十五例》。空海把《十五例》编入《文镜秘府论》之后,把“避忌之例”作为诗病移入西卷,因此地卷只剩下“十四例”。从吟窗本看,《诗议》可能在批评俗巧之后,接着介绍不同诗文作法而形成不同风貌的体例,也就是《十五例》。再接着,就是关于敌古和苦思的二段文字。这在吟窗本和《文镜秘府论》都是一样的。
就是说,“六种对”和“八种对”应该插在“可以对虚,亦可以对实”之后,而《十五例》,则应该插在论俗巧之后,即“始可议其文也”之后。
如果以上推测还有道理,那么,编入《文镜秘府论》的《诗议》,其结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论历代文学(南卷《论文意》自“夫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之别”至“唯知音者知耳”);二、论削其俗巧,与其一体(自“律家之流”至“亦可以对实”);三、论对属(的名对等“六种对”和邻近对等“八种对”(东卷),批评俗对和下对(南卷,“至如渡头”至“语丽而掩瑕也”);四、再论俗巧(南卷,自“句中多著映带傍佯等语”至“始可议其文也”);五、《十五例》(地卷);六、论敌古苦思物色带情等问题(南卷,自“凡诗者惟以敌古为上”至末尾“或贤于今论矣”)。至于地卷《六义》应该置于何处,则不得而知。从文意来看,似应该置于《十五例》(地卷)之后,论敌古苦思物色带情等问题(南卷自“凡诗者惟以敌古为上”至末尾“或贤于今论矣”一段)之前。
这是对编入《文镜秘府论》的皎然《诗议》原典及结构面貌的大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