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平安末至江户《文镜秘府论》的流传(1 / 1)

《文镜秘府论》在日本的传本有二种。一是手抄本,日本一般称为写本或抄本,或根据其收藏地点,称为××藏本,或××本。二是版刻本,日本一般称为版本、版行本。版刻本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此前的传本,现在所知,都是抄本。以前我们都以为《文镜秘府论》的古抄本只藏于日本,现在查知并非如此,还有一种古抄本辗转流徒,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从现存古抄本,可以知道《文镜秘府论》在江户及之前的流传情况。

一、《文镜秘府论》在平安末的流传

平安末(平安年终于1184年)是《文镜秘府论》流传的第一个时期。《文镜秘府论》在平安末流传的本子,现存有成篑堂本、宫内厅本、三宝院本,高山寺甲本、乙本、丙本。

成篑堂本

成篑堂文库藏(盛江按:在东京お茶の水图书馆)。残本。仅存地卷。粘叶装1帖(盛江按:墨书50叶)。高8寸2分5厘(第30叶和第31叶8寸),宽5寸2分5厘。正文为云母引斐纸,封面用一叶较厚的楮纸从封面包及背面,有和正文字体相异的书名卷次“文镜秘府论地”(盛江按:在封面左上角,正文第一叶也有“文镜秘府论卷之地”的卷题),封面右下角墨书“观智院”(盛江按:可知原是观智院藏本,观智院在京都东寺,此墨书为镰仓初期的笔迹)。正文第1叶有“延历寺印”字样的方形朱印(盛江按:知又曾为延历寺收藏。延历寺在京都西北的比叡山),以及“苏峰审定”的小方形朱印。封面里页有“德富护持”的方形朱印。有白界(盛江按:高约6寸9分,界宽7分)。每半叶6行,各行十八、九字。木口52叶,正文用墨笔,加有乎古止点(朱)、假名点(墨、朱)、声点(朱)、句读(朱)、样异(墨、朱)、注(墨、朱)。小西甚一引山田孝雄说,朱书有新旧二种,假名点较新。乎古止点至“第五直树三句第四句入作势”之文为止为喜多院点,“第六比兴入作势”以下为圆堂点。

此本小西甚一引山田孝雄之说认为不晚于平安末期,比宫内厅本更早。月本雅幸则认为写于镰仓中后期[9]。《平安时代的国书》则认为“平安中期写”。月本雅幸的根据可能是“观智院”三字墨书,但此墨书也在镰仓初期,并且是后来藏书者的加笔。故成篑堂本仍当写于平安末期乃至中期。有1935年古典保存会影印本发行。

宫内厅本

宫内府图书寮御藏(盛江按:今仍藏于此处,但称宫内厅书陵部,在东京),完本,共表纸粘叶装,6帖。各帖封面左上角均有楷体墨书外题“文镜秘府论”,在其下用稍小字体标有“天”、“地”等卷名。每一帖右下角记有“融源”,右上角记有“真十五”。外题右方有“宫内省图书”的方形印。天卷正文第一叶之表(在右上角)有“帝国图书之印”的方形印。各帖内题之下有“高山寺”的长方形印鉴(可知原是高山寺藏本)。天卷封底有“愿主僧净玄之本”,以下各帖有“愿主僧净玄之本”、“传持僧行印之本”的署名。墨写,天卷32叶,地卷45叶,东卷29叶,西卷49叶,南卷56叶,北卷39叶。每半叶7行,每行15字乃至17字。有白界。施有乎古止点(朱)、假名点(朱、墨)、声点(墨)、校异(墨、朱)、注(墨)等。栏眉注有零星的文字考证,乎古止点纯然是圆堂点。南卷封底有“保延四年〔代午〕四月二日移点了”的朱笔识语(保延四年为1138年)。小西甚一认为,识语中的“代”字并非误写,而是笔者自身的笔损,由此推断这个本子原点的年代还应往前推至堀河天皇(1087—1106)或者鸟羽天皇(1108—1120)的御代。蠹蚀极甚,所幸正文毁损不大。

这个本子,有彩色摄影复制本,亦藏于宫内厅书陵部。另有1930年东方文化丛书(东方文化书院)影印本公开发行。中国国内有这个影印本流传。

三宝院本

高野山三宝院藏(盛江按:今藏于和歌山县高野山灵宝馆,日本的灵宝馆是一种博物馆)。完本。共表纸粘叶装,6帖。高8寸3分,宽5寸。各帖题签作“文镜秘府论”,下有小字“天六卷之内”表示卷名。封面每帖题有“金刚子领祐”“传领禅海”及“宝光院”。有白界。每半叶7行,各行约20字。天卷28叶,地卷44叶,东卷28叶,西卷45叶,南卷50叶,北卷38叶。均无阙落错简。加有乎古止点(朱)、假名点(朱、墨)、声点(墨)、样异(墨及墨朱并用)。朱色假名点和声点均不太多。乎古止点纯然用圆堂点。均合于古点谱,从这点推测,大约是保延年间之后的训点。施点的年代和正文书写的年代可能同时,而且,原点当是来自其他本子的移点。小西甚一认为,这是平安末期的抄本。封底有识语:“右此书六卷,自或人相传之,不可出箱底云云,点云,书旁有由秘,此外文笔眼心集本,未相传之而言,金刚峰寺求法叡然廿一岁”,笔迹和正文不同,有花押。从墨色和书风推测,小西甚一以为这可能是镰仓末期到室町时代的识语。

高山寺本

拇尾高山寺藏(盛江按:在京都西北)。有完本和阙本。有加有训点的长宽写本和无点本。前者为完本,后者佚南卷,以他本补之。

[高山寺甲本]

完本。共表纸粘叶装,但表纸已与全书脱离。各叶的折目有表示第几卷第几叶的附记,这当是一次错简之后为某人所记。如果按照各叶的附记来整理,则正文显得支离破碎。原来一直保持错简状态,小西甚一之前西泽道宽加以整理,恢复了正常面貌。各帖有的有外题,有的没有外题,有外题也只记“文镜秘府论”。高8寸8分5厘,宽4寸8分5厘。天卷32叶,地卷39叶,东卷28叶,西卷49叶,南卷49叶,北卷40叶。正文每半叶7行,各行十六、七字。书写于白界之中。有朱笔和墨笔的加点,朱笔为乎古止点(圆堂点)、返点、假名点及校异。墨笔为声点和假名点(有新旧两种)。蠹蚀极甚,有的地方几无法判读。地卷封底有“长宽三年三月十六日书之”的字样,知写于平安末长宽三年(1165)。此本也因此又被称作长宽写本。各帖第一叶有“高山寺”的长方形的朱印。

[高山寺乙本]

天地东西北5帖。共表纸粘叶装。天卷和地卷高9寸1分,宽5寸2分,东卷高9寸3分,宽5寸2分,西卷和北卷高9寸6分,宽5寸5分。外题和甲本一样。天卷28叶,地卷44叶,东卷26叶,西卷46叶,北卷36叶。蠹蚀也极甚,有的一叶蠹蚀下部的三分之一。每半叶7行,行十七、八字。有白界。无训点,故此本又称无点本。约写于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印记和甲本相同。

[高山寺丙本]

南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9寸6分,宽5寸4分,40叶。每半叶7行,各行十六、七字。有白界,无点。小西甚一认为书写年代与乙本同,但笔迹较乙本远为拙劣。印记和甲本、乙本同。

盛江按:笔者于1995年和1996年去看高山寺本时,甲本已如五十年前小西甚一去看的那样,经西宽道泽恢复原状后,已不见错简现象,但缺页不少。乙本则不止5帖,而有了6帖,有了南卷1帖。丙本不仅仍有南卷的残卷,还有了天卷(残1叶,自“妙响金锵”至“斯人而已”),地卷(残第1叶,但已仅能看清“文镜秘府论 地”字样),东卷(残封面和第1叶),西卷(残4叶,自“朝云晦初景”至“同乘此载北游后”)。不过,丙本每卷新包装的封面上,都记着这是“57函7号”(即乙本的收藏编号)某卷的一部分,而校对其文字,亦恰恰为乙本所缺,字体、墨迹、纸质均与乙本一样。丙本的这些卷,实际由乙本散落而成,与乙本应是同一个本子。只有南卷,字迹逊于其他各卷,封页有批注,当为后人补写。这几个本子都有收藏者的编号,顺序均为天、地、东、西、南、北。乙本即无点本不仅有收藏者的编号,而且自身封页上也有“卷一”“卷二”……的顺序标记。乙本天卷封面是“文镜秘府论卷第一”字样,地卷是“文镜秘府论卷第二”,东卷无封面,而丙本东卷有封面,当是乙本散落后收入丙本。封面字样为“文镜秘府论卷第囗”,“第”字后的字已残。北卷缺封面。西卷封面字样为“文镜秘府论卷第囗”,“第”字后的字被墨笔涂掉,而在被涂处的右侧标一“五”字。南卷封面是“文镜秘府论卷第囗”,“第”字后面的字也被墨笔涂掉,而同样在被涂处的右侧标一“四”字,被涂掉的字,因只用一斜笔划掉,因此大致可辨认出是个“五”字。

二、《文镜秘府论》在镰仓时期的流传

镰仓时期(1184—1333)是《文镜秘府论》流传的第二个时期。《文镜秘府论》在镰仓时期的本子,现存有醍醐寺甲本、仁和寺甲本、新町三井家本、宝寿院本、正智院甲本、杨守敬本、正智院丙本、义演抄本。

醍醐寺甲本

醍醐寺宝聚院藏(在京都南部伏见区)。天东西南4帖,共表纸粘叶装。高7寸9分,宽5寸5分。各帖封面朱笔书“上醍醐”,墨书“丈六堂”,里表纸有“无量寿院”的朱笔识语。天卷封面里页有贴纸:“秘府论,天东西南四帖在之,地与北无之,弘治三年九月日,挠。”(弘治三年为1557年)。天卷34叶,东卷32叶,西卷58叶,南卷50叶。南卷第4叶之后的4叶(2折),第28叶之后的4叶有脱落的痕迹。最后2叶为白纸,和北卷纸质相同,当是后来误贴上去的。因此,南卷当有56叶。第半叶7行,每行约十五、六字。有白界。有朱笔的乎古止点(圆堂点)、声点、假名点及返点。有一些校异。小西甚一认为,此本写于平安末期至镰仓初期。

盛江按:今见该本高24公分,宽16. 5公分,醍醐寺整理时判断此本天、东、西、南卷年代为镰仓前期,1221年。

仁和寺甲本

京都御室仁和寺藏。阙本,现存五帖,北卷为后来补写。甲本实存天东西南四帖。用宽永九年的文书作包纸。封面有识语:“甲第九”“秘府论”“仁和寺心莲院”,里页有和这同笔的“六卷之内,地卷两卷缺了,先年以醍醐寺报恩院御本书写了”的识语。共表纸粘叶装,高7寸5分,宽4寸9分。各帖第1叶都有“心莲院”的长方形朱印,末叶有“仁和寺心莲院”的长方形朱印。各帖封面有和正文笔迹有别的识语:“甲九箱”,又有另一种笔迹“奝治”。天卷35叶,东卷32叶,西卷58叶,南卷60叶。每半叶7行,各行约十五、六字。有白界,有朱笔加的乎古止点(圆堂点)和声点,朱笔和墨笔加的假名点返点。栏眉偶有墨笔注有训义。天卷封面有和包纸所识笔迹相同的“六卷内二卷不足”。大约写于镰仓初期。

新町三井家本

三井高遂氏藏。阙本,只存北卷。卷子本1卷,高8寸8分多,17张长约1尺7寸7分乃至1尺6寸4分的纸粘成,有墨界,界高7寸2分,幅7分乃至7分5厘。料纸用斐纸系统的薄纸。抄写年代当为镰仓中期。外题笔迹和正文不同,为“文镜秘府论六弘法大师作”,处处用朱笔校正正文,乎古止点和假名点完全没有。卷首有“三井家双鹿阁”的长方形朱印,以及“三井高坚”的小方形朱印。卷尾有新町三井家的藏书印。里面有1寸4分的方形朱印,可能是旧藏寺印,但印文磨损无法辨认。

宝寿院本

高野山宝寿院藏(今已藏高野山灵宝馆)。残本。存天、东二帖。共表纸粘叶装。高9寸5厘,宽5寸5分。封面墨书外题“文镜秘府论天”“文镜秘府论东”。天卷38叶(内墨书34叶),东卷36叶(内墨书33叶)。有白界,每半叶6行,各行16字左右。墨笔加有假名点和返点,全部插有绵密的声点。无乎古止点。书写年代一般认为在镰仓中期,但小西甚一认为,也可以上溯到镰仓初期。包装纸外有识语:“文镜秘府论,可惜天东二册,阙地南西北四卷,何人拵首无奥书故未详,昭和十八年壬午夏,龙仙识。”小西甚一从各种事情推测,以为四帖遗佚可能在明治末或大正初年。

宝龟院本

高野山宝龟院本藏。阙本。共表纸粘叶装。残天、地、东三帖。高7寸3分5厘,宽5寸1分。各帖封面外题“文镜秘府论”之下有小字写卷名,右下角有“圣惠矣”“宝龟院政与”的署名(天卷还有“尧雅”的署名)。天卷26叶,地卷38叶,东卷24叶。每半叶8行,每行18字至20字,墨笔加有声点、假名点、返点,栏眉及栏脚有校勘文字。地卷记有“嘉元元年〔癸卯〕九月二日于和泉国大岛郡土师乡毛须村大福寺书了 圣惠”,东卷有“嘉元元年〔癸卯〕九月四日于和泉国大岛郡土师乡毛须村大福寺书了。圣惠矣”的识语,知写于嘉元元年即1303年。

正智院甲本

高野山正智院藏,天卷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8寸4分5厘,宽5寸3分。封面外题为“文镜秘府论”,其下用小字记有卷名,其下署名为“沙门景义”。30叶。有白界。每半叶7行,各行18至20字。有墨笔声点和假名点。写于镰仓中期。

杨守敬本

杨守敬自1880年起五年间作为驻日公使随员在日本访书,是第一个访知《文镜秘府论》的中国人。他从日本带回二个本子,一个是江户刊本,另一个就是这个古抄本,这个古抄本原为日本狩谷堂掖斋藏本,因为是杨守敬从日本访寻而得,漂洋过海,携回中国,使中国有了唯一的一个本来应当属于中国的传本,我们因此把它称之为“杨守敬本”。此本原藏故宫大高殿,1930年储皖峰作《文二十八种病》,曾用这个本子作过校勘。抗战期间,此本和故宫其他文物一并南迁,数度迁徙,漂泊万里。笔者费尽周折,辗转南北,方在台湾台北外双溪故宫博物院寻得它的踪迹。此本写于日本镰仓时期。残东、西二卷一册。封面题署:“古抄文镜秘府论”。内第1叶阳面正中题署:“文镜秘府论古抄零本二卷”,其左稍小字题:“此亦狩谷望之所藏有掖印也”。左下角有小长方八方印,印文为:“掖斋”,右下角有方形印章,印文为:“星吾海外搜得秘笈”(杨守敬字惺吾)。第1叶里页有杨守敬像,左上方有小长方印,印文为:“星吾七十岁小像”,左下角有阴文方印,文为:“杨守敬印”。正文东卷27叶,西卷为残卷,包括封面33叶,文至“第二十五落节”“又咏春诗曰”。西卷封面左上解题署“文镜秘府论西”,右下角墨书“绍惠”二字。正文每半叶7行,各行十六、七字。无点。

正智院丙本

高野山正智院藏,地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8寸6分、宽5寸3分。封面外题“秘府论地”,下署“正智院”。46叶。有白界。每半叶7行,各行15字左右。前半(《十体》之前)有;墨笔声点和假名点,后半为白文。写于镰仓后期。

义演抄本

藏京都醍醐寺。残天、东、西、南、北5卷。共表纸粘叶装。正文料纸鸟子。天、东、西、南各卷高24. 3厘米,宽17. 6厘米,有白界,界高20. 6厘米,宽2厘米。北卷高24. 3厘米,宽17. 5厘米。天卷34叶,东卷30叶,南卷52叶,西卷54叶,北卷40叶。每半叶7行,各行17字左右。天、东、西、南各卷有假名点、返点,北卷无点。天、东、西、南各卷尾题各为“文镜秘府论 天”、“文镜秘府论 东”……,北卷尾题“对属法”,天卷末页里书:“天正廿载林鐘上浣,于金刚轮院南窗写功终,莫令散失矣\座主义演”。东卷末页里书:“时天正廿稔姑洗上澣求御作内外之论章愿早速写功之周备\染秃毫勿出闸之外矣\准三宫义演”。南卷末页里书:“天正廿年暮春下旬书定毕,座主(花押)(义演)出之”。西卷末页里书:“于时天正廿载孟夏上浣,以证本驰秃笔耳\义演”。北卷末页里书:“天正廿岁朱明中旬,此一卷以 大师御笔奉书写了(花押)(义演)记之”。天正二十年为1592年,此本为是年义演所写。

三、《文镜秘府论》在室町及江户时期的流传

室町(1393—1568)至江户(1600—1865)时期,是《文镜秘府论》流传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本子,现存有醍醐寺乙本、醍醐寺丙本、仁和寺乙本、正智院乙本、天海藏本、江户刊本。

醍醐寺乙本

藏京都醍醐寺。地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8寸1分9厘,宽5寸5分5厘。42叶(有墨迹39叶),每半叶7行,各行约十六、七字,有白界。墨笔标有假名点、返点以及校异。小西甚一认为江户初期写。

盛江按:今见该本高24公分,宽16. 5公分,封面左上外题:“文镜秘府论地”,右下“无量寿院常住”。据醍醐寺整理判断,此本年代为室町后期,弘治三年九月,即1557年9月。

醍醐寺丙本

藏京都醍醐寺。北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7寸8分5厘,宽5寸5分。46叶(有墨迹42叶),第2叶之后的2叶(1折)有脱落的痕迹,每半叶7行,各行约十四五字。有白界,有墨的假名点、返点、声点。卷尾朱笔识语:“文禄五年七月上旬书之”(盛江按:文禄五年为1596年),又墨书“尧圆”。

盛江按:今见此本封面之外有纸包装,上付有纸条,纸条上有墨书:“文镜秘府论北,第六册补写”,朱笔书:“文禄五年七月上旬书之尧圆”。高24公分,宽16. 5公分。

仁和寺乙本

藏京都仁和寺。北1帖。共表纸粘叶装,高7寸5分,宽5寸5厘。40叶,每半叶7行,各行约十六、七字。有白界。封面和甲本同一笔迹的“甲第九箱,心莲院”的识语。正文的第1叶有“仁和寺心莲院”的长方形朱印。有墨笔的返点和假名点。当写于江户初期。末叶有和包纸同一笔迹的识语:“上醍醐报恩院御本书写之了。”

盛江按:仁和寺甲本、乙本这二个本子,笔者去看时,也是作为一个本子的。但北卷可以看出是后来补的。

正智院乙本

藏高野山正智院。天1帖。共表纸缀叶装。高8寸1分、宽5寸1分5厘。封面外题同甲本,右下角署“正智院”。26叶。无界。每半叶8行,各行17至19字。有墨笔声点和假名点。小西甚一认为写于室町末期。尾叶识语笔致和正文一致,识语为:“文选云温泉流处冬草青明月开处夜山明。このさかひにまよふはかなさおもはすも二个の文月を见て 心敬。”

天海藏本

延历寺叡山文库天海藏(在京都东北比叡山,“天海藏”是这个文库一部分珍贵藏书的名称)。完本三册。袋缀,第1册(天卷29叶,地卷43叶),第2册(东卷27叶,西卷47叶),第3册(南卷55叶,北卷37叶)。高8寸2分,宽6寸1分。封面外题如“文镜秘府论天地”等,各册封面署有“大畜”“六合三”,首叶有“天海藏”墨印,尾叶有“山门藏本”墨印。江户末期写。有乎古止点(疏略的圆堂点)、假名点声点。

江户刊本

此本一称作“版本”。完本。或成六册或成三册或成一册,有数次刊行,均为同一版本。此版本现存,京都山城屋藤井佐兵卫氏藏。双边无界线,框郭高6寸7分,宽4寸9分强。版心上下有鱼尾,小黑口,表示卷数和叶数。每半叶9行,行18字,注文双行,天卷22叶,地卷31叶,东卷21叶。南卷37叶,西卷35叶,北卷29叶。正文有返点、声点、假名点。假名点保留比较早的形态。大体没有刊记。收藏于叡山文库的毗沙门堂的本子有“京都寺町五条上ル西侧,伊势屋额田正三郎”的刊记,东京帝国大学国语研究室藏的三册本有“京都书林寺六角上ル町,めと木屋宗八”的刊记。但这是重印本,初印本未见。从版式和刻字的体式推测,小西甚一认为是宽文、贞享间(1661—1684)的刊本。

松本文库本

藏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洋学图书室松本文库。全六帖,共表纸粘叶装,高26. 3厘米,宽19. 1厘米,各卷封面外题左上角墨书“秘府论 天”“秘府论 地”……,右下角墨题“恭畏”,表纸里页有“京都大学928901图书”字样红色方印,内第一页标题下有“松本文库”红色方印。天卷末题“文镜秘府论”,地、东、南卷末题:“文镜秘府论 一校了”,西卷末题“一校了”,北卷末题“文镜秘府论 北 一校了”。每半叶9行,每行17字左右,行楷抄写,有假名点和返点。封面所题“恭畏”为江户初名僧,可知为江户初之前写本。

田中穰氏藏本

东京新宿田中穰氏私家藏。此本未能见到。据《田中教忠藏书目录》(1982年田中穰自家版)及田中穰复函介绍,此本写于庆长、元和年间(1596—1623),栗皮色原表纸,大本,卷首有“今出川”的朱色印记,菊亭家旧藏。“今出川”在京都,知此本原为京都某家藏本。《田中教忠藏书目录》载有此本天卷卷首图影,据此图影,知该本每半叶7行,各行15字左右,有假名点、返点。

彰考馆藏本

藏水户市见川,宽政三年(1791)写。

蓬左文库本

藏名古屋蓬左文库,1册,目录编号12—90,写于江户中期。

文镜秘府论笺

写于1736年,十八卷。这是人们知道的。作者维宝阿者梨(1687—1747)为高野山莲金院学僧。维宝笺本又有各种写本,所知的有:一、持明院本。写于安永二年(1773),18卷完本。原存高野山持明院,现存高野山大学。二、宝龟院本。残本,存卷三、四、六、七、八、十,藏高野山宝龟院。三、龙光院本。残本。存卷一至卷十。藏高野山龙光院。维宝笺本也应算一种流传的古抄本。

持明院藏《文镜秘府论笺》,高22. 9厘米,宽16厘米。共蓝皮表纸粘叶装。卷一34叶(另表纸1,封底1,下同),笺文每页10行,每行20字,本文每页10行,每行21字。卷二30叶,卷三38叶,卷四27叶,卷五29中,卷六27叶,卷七19叶,卷八22叶,卷九19叶,卷十30叶,卷十一27叶,卷十二27叶,卷十三28叶,卷十四28叶,卷十五28叶,卷十六34叶,卷十七35. 5叶,卷十八36. 5叶。笺注栏眉有注文,当为抄写者所为。注文大体为注明维笺所及古籍出处,可见抄写者不知此“经”为刘善经。有假名点,卷九以前为墨点,卷十以后有朱点,天卷《四声论》“经数闻”的“经”字,该本训“ムカシ”。当为江户末抄本。

四、《文镜秘府论》未存本

“草本”“证本”之外,还有一些未存本。

有“报恩院本”。仁和寺乙本(残北卷)有包装纸,上有与本文笔迹相同的识语云:“上醍醐报恩院御本写之了实贺。”由此识语可知,报恩院本是仁和寺乙本(残北卷)的祖本。报恩院是醍醐寺中古时的一个寺院,现已不存。由此也可知,这是中古时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当是醍醐寺本中的一种,可能与醍醐寺甲本(今残天、东、西、南卷)为同一种本子,仁和寺乙本传录的是其中的北卷,而这个本子的北卷今已不存,只能从它的传本仁和寺乙本知道其面貌。

据《琦玉名家著述目录》,还有山城小野宝持院学僧行愿(1751—?)的《文镜秘府论冠注》十五卷。为什么分为十五卷?不知其由。今本《文镜秘府论》天卷序有言:“余癖难疗,即事刀笔,削其重复,存其单号,总有一十五种类。”不知是否按这“一十五种类”而分为“十五卷”。从题名看,这应当是一个注本,从今存《冠注文笔眼心抄》看,所谓“冠注”,即栏眉之注,而所谓“注”,主要是异文校正,并没有多少辞语注释。现存《文镜秘府论》的其他传本,如三宝院本等,也有一些校正,甚至个别辞语注释。这样看来,这个所谓《文镜秘府论冠注》,同今存《文镜秘府论》传本无大区别。

现存传本如宫内厅本、三宝院本等,在这些本子的夹注中还提到一些本子,除前面提到过的草本、证本之外,还有点本、别本、或本、异本、イ本等等,其中称“イ本”的最多,而提到所谓“イ本”最多的是三宝院本。这些也是未存本子。

这些本子中,“点本”可能是标有训点的本子。这个本子可能是后来经过整理抄定的一种本子。这个本子为《文镜秘府论》标上训点,便于日本人用汉语习惯读懂这部汉籍,就是整理留下的一种痕迹。此外,“草本”在段落划分上可能比较随意,一些地方该分段落可能未分段落,这些地方,“点本”可能根据文意,在应该分段落的地方为“草本”另分了段落。比如北卷《帝德录》“颛顼”一段,“颛顼亦曰高阳”之右肩三宝院本有朱点,右旁注“点本别行书之”。又“唐尧”一段,“唐尧亦曰陶唐”之右肩三宝院本亦有朱点,右旁注“点本别行书之”。“虞舜”一段,“虞舜亦曰有虞”之右肩三宝院本亦有朱点,右傍注“点本别行书之”。“夏禹”一段,“夏禹亦曰有夏”之右肩,三宝院本也有朱点,右傍注:“点本别行书之”。这说明,这些地方,“草本”可能并未分段,而“点本”根据文意“别行书之”,划分出段落。

这几种未存本子,别本、或本、异本、イ本等等,可能并非特指,并非特指某一固有的本子,而是泛指其所用校本。在甲传本中称为“别本”,在乙传本中可能就被称为“或本”,或“异本”、“イ本”。有的本子自身虽已不存,但其材料可能保存在别的现存传本中。甲传的校本可能是乙传本的祖本。比如,东卷“第十八邻近对”,“上是义……邻近宽”21字,宝寿院本、杨守敬本、六寺藏寺本作双行小字,宝寿院本、六地藏寺本在其下注“以上注或本兼书之”。所谓“兼书之”,就是不作双行小字,这所谓“或本”,可能就是宫内厅本、三宝院本等的祖本,因为这宫内厅本、三宝院本等这21字就作大字正文。比如地卷《十七势》“第十二一句中分势”“海净月色真”,“净”字,三宝院本作“清”,旁注“净イ”,而高山寺甲本注“清イ”。三宝院本所注的“イ本”应当就是宫内厅本、高山寺甲本等的祖本,因为宫内厅本、高山寺甲本此字就作“净”,而高山寺甲本的“イ本”可能就是三宝院本的祖本,因为三宝院本此字就作“清”。

这些未存本子,有的可能是修正抄定本。

这些未存传本也反映了《文镜秘府论》的流传转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