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拿来主义自有其路数,每逢大规模吸收某种新的外来文化时,表现得极其酣畅。即对外来文化先是照单全收,尔后在与这种外来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筛选、淘汰,从而较少激烈的排异过程。就像丰盛的宴席,上等菜肴大多会被风卷残云,饱食之余,残羹剩饭弃之可也。历史上,日本对中国文明的成果几乎是全盘接纳,但却独独淘汰了孟子“易姓革命”的思想(因为它不符合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度)、宦官制度和三寸金莲的陋习。幕末开国以后更是全方位地将西洋文化摄于囊中,然后再作筛选,结果政治上采用了君主立宪制度,军事上引进了德国模式等等,而淘汰了民主代议制度(至于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二战后又大吃美国文化的宴席,但个人主义、个性开放却不太招日本人喜欢。这种首先来者不拒,然后再从容筛选的做法,自有其妙处。比照历史上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便可一目了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划分为若干阵营,诸如:排外主义、西化思想、中体西用论等等,相互间争论不已,似乎没有结论就无所适从。五四时期西化与传统的论战又复如是。然而,在重大历史变革的紧要关头,时间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就在国人论得起劲儿、蹉跎岁月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向满清王朝“兴师问罪”,并掠走了两万万两白银! 1909年一位匈牙利作家的剧本中有一段日本留学生的台词:“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20]近代以来日本正是靠拿来主义的效率后来居上,抢到了中国人的前面。
1.拿来主义的实用性(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