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学前沿与人文思潮(1 / 1)

明治时代无疑是日本广泛摄取西洋学术的高峰期,但是基本上属于比较机械的移植阶段,经过潜心学习消化,到大正时代西洋学术开始在日本扎根,并开始融入日本人的学问体系。明治时代的教育普及提高了民众的知识和智力水准,这也正是学术进步的土壤。明治学术多表现为国家权力支撑的官学,比如东京帝国大学(1877)、京都帝国大学(1897)、东北帝国大学(1907)、九州帝国大学(1911)等官立“四帝大”,拥有诸多专业和相应的研究设施和研究经费,阵容齐整,教学与科研并进,是明治时代学术的主要承担者。到大正时期,私立大学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也逐渐达到了与官立大学相抗衡的水平。此外,与大学并存的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加强,1879年文部省设立的“东京学士会院”于1906年改组为西洋研究院式的“帝国学士院”,正式开通了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渠道。

与上述大学和专门研究机构的专业化相对称,学问也开始迅速走向民众。明治后期已经有博文馆出版各类大型丛书,其中1898年到1908年连续出版的《帝国百科全书》几乎网罗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科类所有领域,诸如: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宗教学、伦理学、音乐、美术、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理工科类则囊括了数理化各科,甚至生理学、植物学等等,可谓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1893年到1898年连续出版的日本传统文学丛书《帝国文库》等等。进入大正时代以后,又有《有朋堂文库》等多种丛书出版。上述丛书的出版以低廉的价格网罗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把学问送到民间百姓家,不啻为一次新的知识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