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主教风行日本的历史时机 1.西洋与日本的邂逅(1 / 1)

1543年,一艘载有葡萄牙人的帆船因遭暴风雨袭击,漂流到日本南端的种子岛[21],揭开了日本有史以来接触西方文化的序幕。其后的禅僧南浦文之于1606年撰写的《铁炮记》天文十二年(1543)条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八月二十五日,西村小浦有一大船漂着,不知自何国来。船客百余人,其人不类,其语不通,见者以为奇怪矣……胡贾之长一曰牟良叔舍,一曰喜利志多佗孟太。手携一物,长二三尺,其为体也,中通外直,而以重为质,其中虽然常通,其底要密塞,其傍有一穴,通火之路也,形象无物之可比伦也。其为用也,入妙药于其中,添以一团铅,修其身,眇其目,而自其一穴放火,中矣。其发也,如制电之光,其鸣也,如惊雷之轰,闻者莫不掩其耳矣。”[22]另具《种子岛时尧谱》载:“天文十二年癸卯八月廿五日,南蛮人来。时尧见所持之铁炮,其用奇学之。然言语不通,幸客中有明儒者,以文字通之,时尧大悦,由之闻之,熟习之,得百发百中之功。群臣亦多效之。且令笹川小四郎习制其药之法。”[23]由是,“铁炮”使日本人有史以来第一次结识了西方文化。时隔六年后的1549年,天主教耶稣会士弗兰西斯科·沙勿略与其教友高斯麦·多尔莱斯(Cosme Torres)、约翰·费尔南德斯(Joao Fernandez)在日本人弥次郎[24]引导下来日本传教,正式揭开了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更大规模接触、碰撞的序幕。自此之后直至1639年德川幕府彻底驱逐所有传教士和作为传教士后援的葡萄牙人为止,耶稣会士成为在日本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从此日本开始面临汤因比所说的“西方问题”了。

日本学界将这段历史习称为“南蛮时代”。当时的日本人援用中国人的蛮夷观念,将东南亚一带视为南蛮之地,而以葡萄牙为首的西洋人,多辗转东南亚而来日本,“故倭国人称之为南蛮人”。[25]由此,以耶稣会为首的“南蛮人”带来的天主教也被称为“南蛮宗”。“南蛮宗”传入之初,来势迅猛,一般估算**期信徒人数达75万人,占总人口的约4%[26],而且波及从大名以至乞丐的各个社会阶层,其影响遍及日本全域。“南蛮宗”在日本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实属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罕见的现象,以至于日本史家称此为“南蛮时代”。然而,“南蛮时代”最终以德川幕府的残酷禁教而告结束。这一荣一衰过程中纷繁陆离的表象,演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上一个充满谜团的特异时代,同时也成为世界宗教传播史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标本。

天主教徒发展简表(概数)[27]

本书旨在追寻两条基本线索,以解读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首先,将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还原为世俗文化。因为宗教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变成一种超世俗的、纯精神的信仰活动,除非天主教本身具有人类普遍需要的因素,否则就很难理解“南蛮热”现象。其次,将上述表象嵌入当时日本历史的大框架中进行考察。因为要理解一种社会现象,就必须了解它赖以生存的那个时代。如果忽视当时日本社会的具体情状,就会堕入纯思辨的迷雾之中。笔者将依循上述线索,通过对这次传教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综合分析,考察在日天主教会荣衰的历史逻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