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在维新之后只继续德川时代,而更无特色。此时西邦学术盛传兹土,刷新一切旧物。儒教会此大势,被其压倒,而甚衰退……然儒教绝不消灭,其精神广存于人心之中,而为明治教育之一大要素。即无儒教之名,其神髓骨子皆可求得于今世之教育。今之教育于伦理之说,以纯理为本。其组织及内容,非儒教所比。然如谓理想之终局在最高善(至善)行为,以完成人格为目的,善恶不取断于效果,注重于动机,皆合于儒教之旨意……更遡考之,德川时代之初以儒教为德育之主旨。日本既有此经验……维新以后,德育以儒教为先容,取其最进之体制,提以宏远普泛之人道,以众生所同归为其标目。故儒教已失其形骸,而其精神为今世德育之一大要素,将永远无灭期。”[58]
这是井上哲次郎(1855—1944)对明治时代承袭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一段议论。既然“儒教在明治维新之后只继续德川时代”,那么追溯德川时代儒家思想以了解其在日本近代的状况就成为事半功倍的工作了。
丰臣秀吉侵朝夺华梦的破灭,使日本精英们认识到在东亚地区还不足以称霸,在文化上也还是个小兄弟,那么按照日本人对待中国文化的传统态度就只能是继续学习。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虽然没有正式的国交关系,但是通过民间交往,日本仍然在全方位地吸纳中国文化。江户时代初期,因中国明清交替的变局,形成了中国文人东渡日本的一个**时期,而这批中国移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纵观近世以前的日本:“儒教在古代和中世纪,盖为训诂注疏之学,思想性稀薄。”[59]然而,到江户时代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开端则是始于朱子学的上位。之后出现了诸多以儒家思想为母胎而又与朱子学对立的不同儒家流派,各家相互论争,呈现出日本思想史上罕见的争鸣景象。这一过程也正反映出儒者们因社会地位的不同,对中国儒家思想作出了多角度的生发。日本儒家各派的兴盛占据了江户时代思想界的绝大部分地牌儿,日本学者认为“进入到日本历史上的近世之后,儒学得到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60]可以说如果没有新儒学的营养补给,江户时代思想史将大幅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