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后:发展道路各不相同(1 /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颁布的《日本国宪法》、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都赋予日本女性与男性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民主化改革过程中,纠正了战前女子教育的诸多弊端,为战后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女子教育迎来新的繁荣发展。1947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从6年延长到9年,此后,女子的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稳在99%以上。在此基础上,女子的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1950年时还只有36.7%,仅仅经过20年,到1970年,就已经达到82?7%,1979年超过95%,2005年达到96.8[15],2010年更达到98.3%,并从1969年开始就一直高于男子的高中升学率。

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战前以私立专门学校为主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在战后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政府着力发展女子的大学教育。从1946年起,旧制大学向女子全面开放,东京大学也于1947年首次招收20名女大学生;接着,文部省于1948年成立5所私立女子大学,1949年把建立于1890年的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把建立于1908年的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改组为国立奈良女子大学,至今这两所国立大学仍是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心。针对战前旧制专科学校向新制大学转型中有些学校在师资、设备等方面尚达不到大学标准的情况,1950年,允许成立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学制为2—3年的短期大学,当年成立的短期大学就有149所。通过上述途径,使日本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1935年时,高等教育机构中女学生总数量大约18000人,而在战后新学制刚刚起步的1951年,就超过了48000人,到1964年,已经达到225000人[16],女子的大学本科与短期大学合计入学率,由1955年的5.0%提高到1975年的32.4%,2010年达到56%[17],向女子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了一大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宪法》规定女性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历了私立学校消亡和女子学校消亡。先是解放初期私立学校被接收、改造为公立学校,尤其是1952年,模仿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私立高校或被停办,或改为公办。此后,在国内出现长达几十年的私立学校断层。私立教育消亡的同时,公立教育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可以说,1949年后基础教育还相当薄弱。不要说女子教育,就整体的大学普及率而言,1950年是0.3%,1960年是0.2%,1970年为0.1%,[18]反而呈下降趋势。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本来就很落后的中国教育事业,又在1966年开始的“**”中,遭遇十年浩劫,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教学工作中断,学校处于瘫痪状态,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严重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中国陷入“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泥潭,丧失了求知的活力。女子教育在“文革”中受到的损失更大,1949年前的女子中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接管后逐渐取消,少数幸存的女校在“文革”中则被全部改制,女校被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使中国的教育逐渐回归正常轨道,女子学校在中国亦再度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制定了《女性发展纲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女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到201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2%,[19]在此基础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大幅度提高。2004年,女生占本科在校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45.70%,女硕士和女博士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4.2%和31.4%。[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显著,但是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表6-2与表6-3的数字仅仅是整体情况的比较,已经反映出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投入(公共教育费比例)曾经长期不及印度;我们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还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们的大学普及率离发达国家乃至邻国韩国的差距更远。据2006年的统计数字,我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共有1.138亿,其中女性文盲就达8383万,占到七成以上。[21]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还很低,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失学辍学现象还很严重。没有文化的女性是无法摆脱愚昧的,在农村,由于“女文盲”“女法盲”多有存在,使不法分子能轻而易举地从事残害女性的犯罪活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而言,女性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的文化水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明天。而文盲母亲必然会对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接受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表6-2 中日成人识字率及大学普及率比较(1950—2005)[22]

表6-3 教育相关指标国际比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