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在千头万绪的改革事业中,新政府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1869年(明治2年)1月,时任兵库县知事、后来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就在向新政府提出的建议书《国是纲目》中,提出要让全国人民通晓世界各国的学问,在东京、京都、大阪建立大学,在郡与村建立小学,不论都城还是偏僻之域,要让人人“智识明亮”。新政府于1871年7月成立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文部省,并开始关注女子教育问题。10月,明治天皇发布《奖励华族海外留学之敕谕》,其中提道:“我国女学之制未立,妇女多不解事理,母氏之教导之于幼童之成立实为切紧之事。今赴海外者,可携妻女或姐妹同行,晓外国所在女教之状,知育儿之法。倘人人注意于此,致勤勉之力,则不难进开化之域,立富强之基,与列国并驰。”[4]在文部省的积极推动下,三所官立女子学校——东京女学校、京都府立新英学校及女红场(后改称京都府女子学校)、开拓使女学校在1872年内相继成立,从此拉开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序幕。1872年8月,日本近代史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正式颁布,其中强调“兴小学之教,洗从来女子不学之弊,期兴女学之事与男子并行也”[5],体现了男女平等实施初等教育的原则。此后,明治政府对教育政策不断进行调整,1900年,开始实施四年制免费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义务教育时间延长到六年,当年女子的小学入学率就达到96.14%(男子为98.53%),几乎达到适龄女童全部入学的程度。同时,“高等女学校”(即女子中学)也有了较快发展,1910年(明治43年),全国已有高等女学校193所,学生56239人[6]。到1925年,高等女学校(其中包括以家政教育为中心的实科高等女子学校)达到301447人,超过了普通中学的男学生人数(296791人)[7]。
女子初等教育的快速普及以及中等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社会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国民的知识素养,培养出大批近代化国家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女性成为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在工厂就业的人群中,女工已达到五成左右,[8]女医生、女教师、女记者、女事务员等职业女性大量出现,至1930年,职业女性已达到874154人[9],几乎所有行业中都有了女性的身影。
同时期中国女子教育与日本相比,既有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首先,从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起步来看。19世纪70至80年代,当日本已经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村正直、森有礼等启蒙思想家提出“造就善良的母亲,要在教女子”,“国家富强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女子教育”教育思想,积极开办女校的时候,中国仅有少量的西方传教士创建的女子学校(一般认为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创办的宁波女学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女校,早于日本1870年在横滨设立的菲利斯和英女学校),不仅没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女子学校,就连提倡女子教育的人也几乎不存在。甲午战争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认识到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呼吁创办女学。1898年,上海著名商人经元善开办了经正女学,从此陆续出现了一些私立的女子教育机构。而此时,日本文部省已发布《高等女学校令》,开始大张旗鼓地发展中等女子教育了。
其次,从女子教育被纳入近代学制体系的时间来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女子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从1872年颁布《学制》起,女子学校教育就被纳入近代学制体系,并通过法律、政令敦促各级政府办学和女子入学,这无疑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随着小学入学率的提高,在1891年,日本政府颁布《中学校令》,开始发展女子中等教育。在中国,梁启超等人提出振兴中国女子教育的主张尽管已经比日本晚了20多年,却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19世纪末期虽出现了创办女学的热潮,但仅仅是民间和个人的行为。在清政府于1903(光绪二十九年)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并没有承认女子学校教育的地位,只是提到“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值得一提的是,《癸卯学制》制定的时间比中国本土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出现的时间晚近60年,比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经正女学的建立时间也晚5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官方所制定的学制只在家庭教育中为女学留下一容身之所,其守旧与落后由此可见一斑。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仍将女学归入家庭教育范畴,直到1906年才将女学列入学部职掌,1907年,始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教育自此才在中国教育系统中有了位置。而就在同一年,日本女子小学入学率已达到96.1%。
最后,从旧中国女子教育发展速度来看。日本的女子小学入学率在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1907年达到96.14%,1921年超过99%。[10]许多女性从事女子教育事业,以小学女教师为例,1898年,全国已经有女教师9901人,占11.8%;到1923年,已达65350人,占32.7%;到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人数增至151079人,比例为49.9%[11],几乎与男教员持平。清末很多到日本考察、访学的官员与知识分子,见到在船上、旅店做工的勤杂人员(包括女性)闲暇时间读书、看报,虽然语言不通,却能够与他们进行笔谈,无不惊诧不已。相比之下,中国的女子教育情况与日本形成较大反差。根据民国时期教育部颁布的1915年8月至1916年7月的统计(见表6-1)所见,当时4万万人之泱泱大国,只有区区18万女子入学,不足女性人口的0.1%。何况其中高等教育,“女子竟无一校无一人”!
表6-1 各项女学生数字统计表(1915年8月—1916年7月)[12]
有统计说,在1931—1945年,只有780多万的女性受过初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0.46%,当时的女性文盲比例超过90%。[13]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绝大多数劳动女性处于“无学”状态,女童的入学率不足15%,[14]而在日本,早在1873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