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实现,女子无学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贤妻良母”早已成为落后于时代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妇女的素质”。国务院1995年8月7日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将“妇女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作为到20世纪末中国妇女发展的总目标之一。所谓素质,最主要的还是文化素质。由于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加上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在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女子入学受教育仍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到1990年,中国女性有文化人口所占的比例只有43.55%。[25]在全国两亿多文盲中,妇女就占70%。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妇女参政和妇女就业,也使妇女人才的开发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文化的妇女是无法摆脱愚昧的。在农村,由于“女文盲”“女法盲”多有存在,使不法分子能轻而易举地从事残害妇女的犯罪活动,致使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妇女素质的提高,还包括女性特有的修养的提高。笔者认为,实现妇女解放与妇女应有的修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如果强调了前者而丢掉了后者,那就是失败。在这方面,日本妇女很值得中国妇女学习。本人在日本期间有机会接触各个阶层的妇女,深深感慨于她们心灵手巧(如很多人都有音乐、插花、折纸、绘画、裁缝、编织等功底),娴静典雅,彬彬有礼,颇有女性魅力。而在中国,由于长期对贤妻良母观的鄙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们过分强调“男女都一样”,使许多女性身上中国妇女传统的温柔、贤惠的美德越来越少了,不屑做贤妻良母的多了。不少人不仅缺乏女性特有的修养,而且在语言与行为方面都呈男性化倾向。许多“职业妇女”拙于母职与妻职,有些人甚至已经与那些本属于“女红”的技艺无缘了,这不能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贤妻良母仍然是男人对女人的普遍心理期待,也是社会对妻子与母亲角色是否称职的评价。根据《东方女性》杂志所做的调查,男人心目中的好女人的标准依次为:1.温柔;2.贤惠;3.气质好;4.重感情;5.勤劳;6.漂亮;7.页洁;8.重家庭。而“有知识”仅排在第13位,“有品味”排第21位,“独立”竟排第22位。[26]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的贤妻良母观虽然是受日本的影响而产生,但是从来就没有知识和教育的内涵,这是中国的贤妻良母观与日本的良妻贤母观的根本区别。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而言,没有文化的妇女很难胜任子女第一任教师的角色,“妇学不讲,为人母者,半不识字,安能教人?”[27]一个多世纪之前维新志士就发出这种感叹,今天,批判封建传统道德,提高妇女的教养,造就有知识的贤妻良母仍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注释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23页。
[2]大久保利謙:《森有礼全集》第1卷,宣文堂書店,1972年,第611頁。
[3]1899年7月25日《教育時論》。
[4]1902年5月5日《教育時論》。
[5]瀬地山角等:《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良妻賢母主義》,東京大学中国学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4号,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第281頁。
[6]参见姚毅:《中国における賢妻良母言説と女性観の形成》,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編:《論集中国女性史》,吉川弘文館,1999年,第117頁;東京大学中国学会:《中国——社会と文化》第4号,第280頁。
[7]陈以益:《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女报》1909年第2期,引自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書店,1977年,第482页。
[8]《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号。
[9]徐勤:《中国除害议》,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資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953页。
[10]梁启超:《论女学》,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11]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学芸図书株式会社,1991年,第80頁。
[12]王桐龄:《日本视察记》,北京文化学社,1928年,第129页。
[13]黄炎培:《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1919年),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資料》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56页。
[14]同上。
[15]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71页。
[1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等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第128页。
[17]森秀夫:《日本教育制度史》,第32頁。
[18]老舍:《婆婆话》,1936年9月5日《中流》,第1卷第1期。
[19]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第482、484页。
[20]高素素:《女子问题之大解决》,《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号。
[21]华林:《社会与妇女解放问题》,《新青年》,1918年第5卷2号。
[22]胡适:《胡适文存》4,东亚图书館,1928年,第41页。
[23]罗家伦:《妇女解放》,梅生编:《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1册,新文化书社,1923年,第10页。
[24]《妇女之路》,1942年9月第38期。
[25]沙吉才主编:《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3页。
[26]《东方杂志》,2000年第9期。
[27]梁启超:《论幼学》,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