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家族制度,从根本上说来,是落后的、保守的。即使像上述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挥过有益作用,也是客观上的、相对的。在对日本近代化的过程进行经济意义考察的同时,也进行社会意义的考察,那么,就会发现家族制度表现出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这是由其本身的封建性质所决定的。
首先,家族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但在社会方面却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就已突出反映出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而日益明显。家族制度所造成的农村这个廉价劳动力的供给源和“贮水池”,对于资本家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家长有扶养家族成员的义务,所以,失业工人的“归农”和伤病工人被遣回家,都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是工伤也必须接受,这就是家族制度的功能与道德。这样一来,因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因劳动条件恶劣造成的伤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被简单地转化为家族问题,农村中的家代替国家和企业成了失业救济机关和伤病休养所。这种情况不仅加重了农村的贫困,还使资本家更加有恃无恐地剥削工人,使劳动条件止步于最低水平,并推迟了社会政策的立法,日本迟至1911年才制定《工厂法》,并拖到1916年才付诸实施,且实施范围极其有限。
其次,财阀这种家族式企业形式的积极作用只是体现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财阀的突出特点是资本采取家产形态,具有强烈的封闭性与保守性,因此,各大财阀虽然采取了把广泛的多种经营加以统一管理、集中控制的股份公司制,然而,财阀资本几乎全是由其家族所有,又意味着它具有可以完全不顾及股份公司制的一面。在日本资本主义走向垄断之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就处在这些金融寡头的支配之下,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是造成近代日本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重要根源之一。从日本近代经济结构上看,在繁荣的巨大资本后面,存在着庞大的中小零星企业和停滞不前、贫困的农村。为进一步实现资本增值、扩大市场,解决日本资本主义结构本身的内在矛盾,就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其结局,众所周知,就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
最后,明治维新后确立的家族制度是日本近代天皇制统治的重要社会支柱。随着国家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抬头,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的观念,借助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威力得到不断增强,并逐渐渗入国家的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形成家族国家观,它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毒瘤。所谓家族国家观,就是传统的家族制度的原理被运用于国家的理论。在天皇专制主义体制表面,披上一层家族关系的外衣,即把政治关系与家族、父子关系等同起来,其实质就是依靠被神化了的天皇的权力,对“臣民”进行家长制统治的国家伦理观。家族国家观的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家族关系的模拟方法,将天皇统治正当化,即把天皇与国民的关系比作本家与分家的关系及父子关系,“国君之于臣民,犹如父母之于子孙,即一国为一家之扩充,一国之国君指挥命令臣民,无异于一家之父母以慈心吩咐子孙”,这是东京大学教授、哲学权威井上哲次郎对家族国家观所做的再露骨、具体不过的解释。因此,要求国民要像奉戴父母那样服从天皇的统治。“君臣一家”的观念,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宣扬与提倡,蒙骗、愚弄了不少人,在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是强烈的忠孝伦理道德观念。在日本的家族中,孝是所有家族道德的基础,孝为百行之本这种儒家道德教育原理从德川时代起便已普及于广大民众之中。孝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扩大,便成为国家道德的基础,这就是忠。由于人们把国家与家等同起来,所以忠和孝也被等同起来,“个人对家之观念的厚薄关系到人民对国之观念的厚薄,爱家之心能成爱国之心,孝亲之心是爱国之心的基础”[8]。鼓吹忠孝一致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国民坚持“臣道之第一义”——忠君爱国,就是要完全抛弃个人利益,抛弃私欲,无条件地、绝对地服从天皇和国家。
总而言之,家族国家观是维护天皇制统治和推行对外侵略政策的思想武器,其目的是愚弄民众,使其安于统治、绝对服从。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这种剥夺自我,抹杀人性的家族国家观被作为舆论工具,酿成狭隘的民族主义,造就了无数无知愚昧、野蛮疯狂的法西斯军人。他们只知尽忠于天皇,一切为了圣战,使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在其疯狂性、野蛮性、残暴性方面,比起西方老殖民主义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欠下了数不清的血债,同时,也吞噬了大批日本青年的生命。在家族国家观的毒害下,愚昧的忠诚代替了理性,许多人都是抱着“为君而死,此乃报恩于万一”的信念丧命战场。正因如此,日本法西斯才得以创造并推行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肉弹战术”和“特攻战术”,恰恰是这些疯狂至极、惨无人道的“战术”,曾被日本法西斯军人引为自豪,特攻队员活着回来就被视为不忠,多少人为了“尽忠”而成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炮灰。然而,日本统治阶级不遗余力地推行家族国家观,也使自己走向毁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宣告了家族国家观的彻底破产。